资源描述: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筛选试验 吴德国 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农业农村办公室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摘要 为筛选出防治草莓灰霉病高效的药剂 本试验选择1 1种杀菌剂 设计1 7个处理进行防治效果筛选试 验 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基于施药频次的增加防治效果则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 供试药剂在第3次施药后7 d 防治效果均达至最高值 防效为5 3 6 8 8 8 第3次施药后1 5 d 防治效果略有下降 防效为5 5 6 8 3 2 表明供试药剂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 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 2 5 啶菌噁唑E C 4 0 0 m L h m 2 3 8 唑 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处理防治效果较好 防效均在8 0 以上 可作为防 治草莓灰霉病首选药剂 1 0 0 0亿c f u g枯草芽孢杆菌W P作为生物菌剂 对环境友好 无农药残留隐患 但防治效 果较为缓慢 随着施药频次增加防治效果显著提升 防效最高可达7 1 2 其它供试药剂均可以作为防治灰霉病备 选药剂来使用 以延缓灰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 杀菌剂 草莓灰霉病 防治效果 草莓果形可爱 色泽明艳 酸甜多汁 芳香四溢 营养丰富 深受人们青睐 近年来 草莓产业在全国得到 迅猛发展 江苏省种植规模已达2 3万h m 2 年产量超过4 0万t 产值超过5 0亿元 已成为江苏设施农业的 主导产业 集中分布在贾汪 铜山 东海 句容 海门 宜兴6个县 区 灰霉病是江苏省草莓主产区优势病害 灰霉 白粉 炭疽 之一 危害严重 花期前后高发 重点为害花蕾 幼果和叶片等 最终导致植株死棵 果实腐 烂 轻者造成2 0 的减产 重者则达5 0 以上 甚至毁园 彻底清除病原难度极大 容易复发 目前 化学防 控依然是防治草莓灰霉病最重要手段 但随着传统杀菌剂的长期单一施用 灰霉病菌已对传统药剂的抗药性 凸显 不规范的使用 导致用药效果差 生产效益降低 农药残留超标 严重影响草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约 了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试验研究参照国标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二 第1 2 0部分 杀菌剂防治草莓灰 霉病 G B T 1 7 9 8 0 1 2 0 2 0 0 4 的要求指导下 本试验选取了1 1种杀菌剂 开展田间防治效果对比筛选试 验 旨在为徐州地区草莓优势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为隋珠 高畦栽培 畦面宽9 0 c m 每畦定植2行 行距3 0 c m 株距2 5 c m 试验小区均为常 规管理 供试药剂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富美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 0 啶酰菌胺W G 先正达瑞士植物保 护公司 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先正达瑞士植物保护公司 8 0 克菌丹W P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1 0 0 0亿c f u g枯草芽孢杆菌W P 浙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4 0 0 g L嘧霉胺S C 日本化学株式会社 5 0 腐 霉利W P 美国拜沃股份责任有限公司 2 5 啶菌噁唑E C 浙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5 0 嘧菌环胺W G 先 正达瑞士植物保护公司 5 0 异菌脲S C 巴斯夫中国公司 5 0 咯菌腈S C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公司 1 2 试验地点及时间 试验在徐州市 莓好田园 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内进行 土质为壤土 p H值6 4 有机质含量为3 2 试验前及试验中 不进行其它任何化学药剂防治作业 试验时间为2 0 2 1年1 2月1 5日至2 0 2 2年1月1 3 日 共施药3次 分别于2 0 2 1年1 2月1 5 2 2 2 9日进行喷雾处理 药械选用飞欧5 W B 2 0 L型智能静电喷雾 器 作业压力0 3 M P a 1 3 试验设计 收稿日期 2 0 2 3 0 1 3 0 作者简介 吴德国 1 9 7 2 男 江苏徐州人 园艺师 主要从事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控技术推广工作 2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1期 总第5 3 2期 试验共设1 7个处理 处理1为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 处理2为5 0 啶酰菌胺W G 3 3 7 5 g h m 2 处理3为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处理4为8 0 克菌丹W P 1 0 0 0 g h m 2 处理5为1 0 0 0亿 c f u g枯草芽孢杆菌W P 9 0 0 g h m 2 处理6为4 0 0 g L嘧霉胺S C 3 6 0 m L h m 2 处理7为5 0 腐霉利 W P 3 7 5 g h m 2 处理8为5 0 腐霉利W P 7 5 0 g h m 2 处理9为2 5 啶菌噁唑E C 2 0 0 m L h m 2 处理1 0为 2 5 啶菌噁唑E C 4 0 0 m L h m 2 处理1 1为5 0 嘧菌环胺W G 3 7 5 g h m 2 处理1 2为5 0 嘧菌环胺W G 6 0 0 g h m 2 处理1 3为5 0 异菌脲S C 3 7 5 m L h m 2 处理1 4为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 处理1 5为5 0 咯菌腈 S C 6 2 5 m L h m 2 处理1 6为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 处理1 7为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 每小 区面积1 5 m 2 随机区组排列 对草莓果实 花器及叶片均匀喷雾 重点喷施果实 先喷施清水为对照 然后 按各处理用量进行施药 同种杀菌剂不同浓度按照从低到高顺序进行喷施 变更不同处理时 需彻底洗净 喷雾机中残渍 喷雾药液量7 5 0 L h m 2 1 4 调查方法 试验过程开展5次调查 2 0 2 1年1 2月1 5日调查试验基数 2 0 2 1年1 2月2 2 2 9日 2 0 2 2年1月7 1 5日 分别调查第1 2 3次施药后7 d及第3次施药后1 5 d的结果 每个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 每小区调查 2 0 0个果 分别记录病果数 计算病果率与相对防治效果 1 5 数据分析 选用D P S统计软件中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对试验结果数据分别进行方差分析 并按G B T 7 9 8 0 1 2 0 2 0 0 4的要求计算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 1 安全性 经调查 基于供试药剂处理浓度下草莓生长健康 未见有明显的药害现象 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草莓生长 是安全的 2 2 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表1 1 1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处 理 第1次施药后7 d 病果率防治效果 第2次施药后7 d 病果率防治效果 第3次施药后7 d 病果率防治效果 第3次施药后1 5 d 病果率防治效果 1 7 8 5 4 7 9 c d e 6 5 8 7 2 4 b c d e 5 2 6 8 3 2 a b 5 7 0 7 6 2 a b c 2 9 1 2 4 3 8 d e f 8 9 2 6 1 6 f 6 1 8 7 9 6 b c 7 2 0 6 3 8 f 3 7 2 8 3 8 2 d e f 7 4 2 7 7 2 a b c 6 2 4 8 3 2 a b 6 1 2 7 6 6 a b c 4 1 1 2 0 3 6 8 c d e 6 8 8 8 0 9 a b 5 8 2 7 7 6 b c 6 7 2 7 2 8 b c d 5 9 3 6 6 2 4 a b 8 7 2 6 5 2 c d e 9 9 2 6 8 8 d e 8 2 8 7 1 2 c d e f 6 8 5 6 5 8 6 a b c 7 8 6 6 8 0 c d e 7 4 2 7 2 6 c d 7 2 6 6 6 5 e f 7 9 2 0 3 6 4 e f 7 7 5 4 2 5 g 9 1 2 5 3 6 e 7 6 9 5 5 6 g 8 1 0 2 4 4 2 0 d e f 8 3 4 6 4 2 e f 7 6 2 7 2 8 c d 7 1 0 6 8 2 c d e f 9 9 8 0 4 5 6 d e f 8 8 2 6 8 2 c d e f 5 6 8 7 7 2 b c 6 3 2 7 5 2 a b c d 1 0 8 2 4 5 1 2 b c d 8 3 6 7 3 0 b c d e 6 2 0 8 3 8 a b 5 5 6 7 7 6 a b c d 1 1 7 6 8 3 8 2 d e f 6 5 2 4 6 6 g 5 6 8 7 1 5 c d 5 1 6 6 4 6 f 1 2 8 1 8 5 9 2 a b c 8 9 2 6 5 0 d e f 5 9 2 7 9 6 b c 6 6 4 7 4 2 b c d 1 3 1 0 2 8 3 5 2 f 8 5 2 7 6 2 a b c 7 6 8 7 9 0 b c 8 8 6 6 7 2 d e f 1 4 9 5 0 4 0 6 d e f 6 5 6 7 9 5 a b c 5 4 0 8 5 2 a b 4 6 5 8 1 5 a b 1 5 8 2 7 4 3 2 d e f 7 6 8 7 4 8 b c d e f 6 5 2 8 1 6 a b 7 3 6 7 0 3 c d e f 1 6 7 5 6 6 4 6 a 5 0 2 8 7 6 a 4 8 2 8 8 8 a 4 3 2 8 3 2 a 1 7 1 0 1 2 9 0 7 1 4 1 8 1 3 4 1 由表1可知 第1次施药后7 d 供试药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整体较低 防效为3 5 2 6 4 6 第2次施药后7 d 见表1 供试药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有显著提升 防效为4 2 5 8 7 6 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1期 总第5 3 2期 其中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和8 0 克菌丹W P 1 0 0 0 g h m 2处理防治效果较高 防效均超过8 0 其 次是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 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5 0 异菌脲S C 3 7 5 m L h m 2 5 0 咯菌 腈S C 6 2 5 m L h m 2 2 5 啶菌噁唑E C 4 0 0 m L h m 2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处理 防效均超过 7 0 防治效果较差的是5 0 腐霉利W P 3 7 5 g h m 2和5 0 嘧菌环胺W G 3 7 5 g h m 2 防效低于5 0 第3次施药后7 d 见表1 供试药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持续上升 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最高值 防效为5 3 6 8 8 8 其中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 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 2 5 啶菌噁唑 E C 4 0 0 m L h m 2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 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5 0 咯菌腈S C 6 2 5 m L h m 2防治效果较高 防效均达到8 0 以上 其次是5 0 嘧菌环胺W G 6 0 0 g h m 2 5 0 异菌脲 S C 3 7 5 m L h m 2 5 0 啶酰菌胺W G 3 3 7 5 g h m 2 8 0 克菌丹W P 1 0 0 0 g h m 2 2 5 啶菌噁唑E C 2 0 0 m L h m 2 4 0 0 g L嘧霉胺S C 3 6 0 m L h m 2 5 0 腐霉利W P 7 5 0 g h m 2 5 0 嘧菌环胺W G 3 7 5 g h m 2处理 防效均 超过7 0 5 0 腐霉利W P 3 7 5 g h m 2防效低于6 0 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第3次施药后1 5 d 见表1 1 0 0 0亿c f u g枯草芽孢杆菌W P 9 0 0 g h m 2处理防治效果显著提升 防效达 到7 1 2 其它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有所下降 防效为5 5 6 8 3 2 其中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和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持效性良好 防效保持在8 0 以上 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 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8 0 克菌丹W P 1 0 0 0 g h m 2 2 5 啶菌噁唑 E C 2 0 0 m L h m 2 2 5 啶菌噁唑E C 4 0 0 m L h m 2 5 0 嘧菌环胺W G 6 0 0 g h m 2和5 0 咯菌腈S C 6 2 5 m L h m 2处理防效均在7 0 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分析 供试化学类1 0种药剂基于施药频次的增加防治效果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 在第3次 施药后7 d时 防治效果均达至最高值 防效为5 3 6 8 8 8 随着时间推移 施药后1 5 d 防治效果略有下 降 防效为5 5 6 8 3 2 表明供试药剂5 0 咯菌腈S C 9 3 7 5 m L h m 2 5 0 异菌脲S C 7 5 0 m L h m 2 2 5 啶菌噁唑E C 4 0 0 m L h m 2 3 8 唑醚 啶酰菌胺W G 3 4 2 g h m 2 4 2 4 唑醚 氟酰胺S C 1 5 0 m L h m 2处理 防治效果较好 防效均在8 0 以上 可作为防治草莓灰霉病首选药剂 1 0 0 0亿c f u g枯草芽孢杆菌W P作 为生物菌剂 对环境友好 无农药残留隐患 但防治效果较为缓慢 随着施药频次增加防治效果显著提升 防 效最高可达7 1 2 其它供试药剂均可以作为防治灰霉病备选药剂来使用 以延缓灰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建议花期前后提升植株免疫力 减少弱化组织的发生 从而做到有效地预防 在发病初期优选效果较好的药 剂 选对药量 若有灰色霉层产生 建议先摘除病叶 病果后再施药 以便彻底消灭病菌 提升防治效果 根据 防治效果和田间灰霉病的发生动态 在草莓花果同期 灰霉病发生风险较大 建议遵循安全间隔期 连续用药 2 3次 效果更佳 如果防治关键阶段遇到连续阴雨天 建议停止喷雾 改用优选药剂的烟剂类型进行熏 棚 效果较佳 本次供试药剂有悬浮剂 水分散粒剂 乳油和可湿性粉剂4个剂型 基于对高端有机果品的品 质考虑 建议多选择悬浮剂 水分散粒剂来使用 因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会影响到果实品质 目前 国内已有报道了灰霉病菌对部分药剂产生抗药性 如腐霉利 异菌脲 啶酰菌胺 嘧霉胺 咯菌腈 等 但结合本次试验结果分析 在供试浓度下 有效成分为唑醚 氟酰胺 唑醚 啶酰菌胺 咯菌腈 腐霉利 异 菌脲 嘧霉胺 啶酰菌胺等7种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 第3次施药后7 d防效为7 2 6 8 8 8 初步表明该 基地灰霉病菌尚未对已报道出的杀菌剂产生抗药性 但仍然需要注意 在使用优选药剂进行轮换等措施 可 优选枯草芽孢杆菌 哈茨木霉 丁香酚等生物类药剂进行防治 以延缓或避免病原菌的抗药性产生 以延长杀 菌剂的市场使用寿命 基于灰霉病菌属于弱寄生菌 湿度大时产孢能力强 传播速度快 很难根除 因此要做 好防控需要农艺措施 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多措并举 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徐州地区草莓 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吴丹 王绘华 草莓灰霉病田间药剂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J 上海蔬菜 2 0 1 8 5 6 6 6 9 4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1期 总第5 3 2期 氨基寡糖素用于大豆田杀菌剂 叶面肥减量效果研究 李嘉伦1 李洋洋2 姜凯岩3 1 大连凯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 1 1 6 6 0 0 2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五月农场有限公司 3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尖山农场有限公司 摘要 通过多年实际应用表明 氨基寡糖素作为一款植物诱抗剂 具有显著的抗逆 防病 抗早衰 促生长 增产 效果 基于氨基寡糖素的这些特点 继续探究在大豆种植上是否可以用氨基寡糖素替代部分化学杀菌剂及叶面肥 的用量 从生物诱导的角度实现减量增效的目的 结果表明 药肥分别减量5 的处理组合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 率 增加大豆株荚数 株粒数 起到一定的增产提质效果 药肥分别减量1 0 的处理组合的大豆病害发生率有所上 升 且增产效果不佳 说明在大豆上应用降低化学杀菌剂 叶面肥的使用量存在一定范围 同时也表明 使用生物 诱导技术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和免疫力 用于减少化学杀菌剂和叶面肥使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氨基寡糖素 双减 大豆 抗逆 防病 免疫 大豆 Glycine max L M e r r 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油料作物 起源于中国 栽培历史悠久 后期传到 日本 美国等国家 1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产量最高产区 据2 0 1 6年周顺启发表的文章中记载 我国大豆年 总产量的4 0 左右是东北松辽一带所贡献 2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形势逐渐从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 如郑金英等在2 0 1 5年提到我国在2 0 1 4年大豆的进口量达到了7 1 4 0万t 3 到2 0 2 0年我国大豆的年需求量 为9 0 0 0万t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之一 4 国家也从政策角度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提高大 豆种植管理水平 以此来希望逐年提高大豆产量 但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 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受到大豆病 虫草害问题的严重制约 全世界范围内已记载并报道的大豆病害种类达7 0余种 我国己统计的大豆病害有 4 0余种 5 在我国不同产区大豆常发生的病害种类也有所不同 例如北方大豆产区病害情况发生较重的主 要有大豆根腐病 炭疽病 霜霉病 菌核病 黑斑病 灰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等 6 这些病害 在实际生产中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 例如大豆细菌性角斑病在黑龙江省及辽宁省发病较重 其中在齐齐哈尔 市大豆田中发病情况格外严重 其田间发病率可达百分之百 7 为了保障大豆高产稳产 作为预防和抵抗病 虫草害的有效手段 化学农药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8 但使用不当或过量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对 我国粮食安全 食品安全 环境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有相关文献报道2 0 1 6年黑龙江省大豆田农药用药量接 近2 1万t 预测到2 0 2 5年 黑龙江省大豆田杀菌剂用量将接近1 7 0 0 t 杀虫剂用量将接近1 8 0 0 t 除草剂用 收稿日期 2 0 2 3 0 2 1 3 作者简介 李嘉伦 1 9 9 4 男 辽宁大连人 硕士 中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为通过诱导方式提高植物抗逆性 2 王丽 周增强 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效果 J 北方园艺 2 0 1 6 1 2 1 1 2 1 1 4 3 江景勇 王会福 江苏草莓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J 江苏农业学报 2 0 1 7 3 3 6 1 4 0 8 1 4 1 4 4 张亚 刘双清 草莓灰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J 植物保护 2 0 1 6 4 2 5 1 8 1 1 8 7 5 王华弟 沈颖 草莓灰霉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 浙江农业科学 2 0 1 7 5 8 1 2 2 2 2 6 6 宋巧凤 5 0 嘧菌环胺W G防治草莓灰霉病田间试验 J 上海蔬菜 2 0 2 2 6 5 7 5 8 7 陈秀 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现状研究 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 0 1 8 3 9 1 2 5 2 5 7 8 白耀博 陈学进 徐州市草莓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 J 安徽农业科学 2 0 1 6 4 4 3 5 1 6 2 1 6 4 9 潘以楼 朱桂梅 江苏草莓灰霉病对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 J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8 2 9 2 2 9 9 3 0 4 1 0 肖婷 陈露 张建华 江苏省句容市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药性 J 江苏农业学报 2 0 1 8 3 1 1 5 0 5 5 1 1 徐慧 董德成 张传博 草莓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致病力分析 J 分子植物育种 2 0 1 8 1 6 1 2 4 8 2 5 4 1 2 礼茜 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D 杭州 浙江大学 2 0 1 9 1 3 张豫超 设施内温湿度生态调控草莓灰霉病的影响 J 浙江农业科学 2 0 2 0 6 1 9 1 8 5 0 1 8 5 3 1 4 韩永超 曾祥国 向发云 草莓花瓣脱落对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2 0 1 5 4 8 2 2 4 4 4 8 0 2 0 5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1期 总第5 3 2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