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药撷英 不同栽培方式和采收期对铁皮石斛生长性状和药材质量的影响 崔新昕1 张晶1 赵婷1 2 刘凤波1 2 张媛1 2 魏胜利1 2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2488 2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崔新昕 女 在读硕士生 通信作者 魏胜利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药资源定向培育及中药资源综合开发 E mail wsl7491 126 com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No 2022YFC350150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和采收期对铁皮石斛颜色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按 照不同的栽培方式将15个批次的3年生铁皮石斛分为5组 即大棚栽培组 岩壁栽培组 活树栽培 组 树皮栽培组 竹架栽培组 每组3个批次 按照不同采收期和生长年限将36个批次的铁皮石斛 分为12组 即T1 T6组为3年生铁皮石斛 F1 F6组为4年生铁皮石斛 采用分光测色技术检 测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采收期铁皮石斛的色度值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采收 期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采收期铁皮石斛的甘露糖 葡萄 糖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 芦丁 槲皮素 柚皮素 丁香酸 含量 并计算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 甘露糖 与葡萄糖峰面积比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总量 采用熵权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指标客观赋权后 再 计算相对贴近度 C 以综合评价药材质量 结果 不同栽培方式下 与大棚栽培组比较 竹架栽培 和岩壁栽培组的黄蓝色度值 b 降低 树皮栽培组b 升高 岩壁栽培 树皮栽培 活树栽培和竹架 栽培组的明亮度值 L 多糖 丁香酸 柚皮素 槲皮素含量降低 红绿色度值 a 升高 活树栽培 和树皮栽培组的甘露糖含量降低 竹架栽培组甘露糖含量升高 均P 0 05 竹架栽培和树皮栽培 组的葡萄糖含量降低 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升高 均P 0 05 与树皮栽培组比较 大棚栽 培 岩壁栽培 活树栽培和竹架栽培组的甘露糖 葡萄糖 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升高 甘露糖与葡萄 糖峰面积比降低 均P 0 01 与竹架栽培组比较 树皮栽培 活树栽培 大棚栽培和岩壁栽培组 的芦丁含量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总量降低 均P 0 05 3年生不同采收期T1 T6组间比较 与T3 组比较 T1 T2 T5 T6组的L 降低 b 升高 T1 T2 T4 T6组的a 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均 升高 多糖 葡萄糖 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均降低 均P 0 05 与T5组比较 T1 T4与T6组的甘 露糖含量降低 T1 T4组芦丁含量升高 均P 0 05 与T6组比较 T1 T5组的丁香酸 槲皮素含 量升高 T1 T4组的黄酮及酚酸类成分总量升高 均P 0 05 在4年生不同采收期F1 F6组间 比较 与F1组比较 F2 F6组的丁香酸含量升高 槲皮素含量降低 均P 0 01 与F2组比较 F1 F3 F6组的葡萄糖 芦丁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总量均降低 均P 0 01 与F3组比较 F1 F2 F4 F6组的L 降低 b 升高 甘露糖含量 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均降低 F1 F4 F6组的多糖含量 降低 均P 0 05 与F6组比较 F1 F4组的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降低 P 0 01 熵权 逼 近理想解排序法分析表明 大棚栽培组 C 0 661 1 和F5组 C 0 538 9 铁皮石斛的色泽和有效 成分含量的C最高 结论 大棚栽培及2月采收的4年生铁皮石斛的综合质量最优 为选育优质 铁皮石斛栽培方式及采收期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铁皮石斛 质量评价 栽培方式 生长年限 采收期 doi 10 3969 j issn 1006 2157 2025 07 017 中图分类号 R282 2 1101 第48卷第7期2025年7月 Vol 48 Iss 7 Jul 202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harvest periods on growth traits and medicinal quality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CUI Xinxin1 ZHANG Jing1 ZHAO Ting1 2 LIU Fengbo1 2 ZHANG Yuan1 2 WEI Shengli1 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2488 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4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 and harvest periods on chro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imary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Methods Fifteen batches of three year old Dendrobium officinale we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ultivation groups DP ZP YB ZP HS ZP SP ZP and ZJ ZP with three batches per group Thirty six batche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sampl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welve harvest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s and growth years the T1 to T6 groups were three year old samples and the F1 to F6 groups were four year old samples Chromaticity value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harvest periods were measured using colorimetry Polysaccharide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 and harvest periods was quantified via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Mannose glucose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rutin quercetin naringenin and syringic acid were analyzed in each group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harvest periods using HPLC The total amount of mannose and glucose the peak area ratio of mannose to glucose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were calculated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assign objective weights to indicators followed by the calculation of relative closeness C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medicinal materials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DP ZP group the b value of the ZJ ZP and YB ZP groups decreased whereas that of the SP ZP group increased The L value and polysaccharide syringic acid naringenin and quercetin contents decreased whereas the a value increased in the YB ZP SP ZP HS ZP and ZJ ZP groups The mannose contents decreased in the HS ZP and SP ZP groups and increased in the ZJ ZP group P 0 05 The glucose content in the ZJ ZP and SP ZP groups decreased the peak area ratio of mannose to glucose increased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SP ZP group the mannose and glucose content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mannose and glucos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peak area ratio of mannose to glucose was decreased in the DP ZP YB ZP HS ZP and ZJ ZP groups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ZJ ZP group the rutin content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were decreased in the SP ZP HS ZP DP ZP and YB ZP groups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T3 group the L value of the T1 T2 T5 and T6 groups decreased whereas the b value increased The a value and the peak area ratio of mannose to glucose increased in the T1 T2 and T4 to T6 groups whereas the polysaccharide and glucose content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mannose and glucose decreased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T5 group the mannose content in the T1 to T4 and T6 groups decreased whereas the rutin content increased in the T1 to T4 groups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T6 group the syringic acid and quercetin contents increased in the T1 to T5 group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increased in the T1 to T4 group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F1 group the syringic acid content in the F2 to F6 group increased the quercetin content decreased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2 group the glucose and rutin content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decreased in the F1 and F3 to F6 groups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3 group the L value 210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8卷 decreased the b value increased mannose content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mannose and glucose decreased in the F1 F2 and F4 to F6 groups Polysaccharide content in the F1 and F4 to F6 groups decreased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F6 group the peak area ratio of mannose to glucos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F1 to F4 groups P 0 01 Entropy weight TOP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 of chro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imary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DP ZP C 0 661 1 and F5 C 0 538 9 groups were the highest Conclusion Dendrobium officinale cultiva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and four year old Dendrobium officinale harvested in February exhibit optimal overall quality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cultivation method and the optimal harvest period of high quality Dendrobium officinale Keywords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quality evaluation cultivation method growth years harvest periods 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WEI Shengli Ph D Doctoral Supervis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Yangguang South Street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2488 E mail wsl7491 126 com Fundin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No 2022YFC3501505 Conflicts of interest None of the authors have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associated with this study and all the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is manuscript 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干燥茎 1 具有益胃 生津 滋阴清热等功效 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铁 皮石斛含有多糖 单糖 黄酮 酚酸及生物碱等多种 活性成分 3 在肠胃功能调节 4 6 免疫稳态调 控 7 保肝 8 抗肿瘤及抗氧化 9 11 等方面表现出确 切的生物活性 2023年 铁皮石斛被正式列入国家 药食同源目录 进一步推动其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 开发 近年来 随着林下活树附生 岩壁附生等仿野 生栽培技术的兴起 使得铁皮石斛栽培方式呈现多 元化趋势 明代 本草蒙筌 云 生溪石上者名石 斛 折之似有肉中实 生栎木上者名木斛 折之如麦 秆中虚 石斛有效难寻 木斛无功易得 12 这提示 不同栽培方式对铁皮石斛的品质有潜在影响 目 前 已有研究比较不同栽培方式的品质差异 但结论 存在争议 有研究认为 大棚种植的铁皮石斛多糖 含量高于附树栽培 13 而有学者则得出相反结 论 14 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可能与样品数 量 加工方式等因素有关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 现有 相关研究多未明确指出控制采收期这一关键变量 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虽规定了铁皮石斛应在 11月至翌年3月采收 1 但并未明确生长年限 导致实际的采收时间难以精准把控 鉴于上述问 题 本研究聚焦铁皮石斛的培育过程 严格控制来源 的一致性 系统探究栽培方式与采收期两大关键因 素对铁皮石斛颜色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通 过熵权 逼近理想解排序 TOPSIS 法综合评价 筛 选出铁皮石斛的最佳栽培方式与采收期 为高质量 食用和药用铁皮石斛的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 1 1 药材及分组 不同栽培方式实验用铁皮石斛样品于2019年 12月采自江西省龙虎山铁皮石斛基地 共涵盖 5种栽培方式 即大棚栽培 仿野生贴岩壁栽培 仿 野生贴活树栽培 仿野生贴树皮栽培 仿野生竹架 栽培 按照不同的栽培方式将15个批次的3年生 铁皮石斛样品分为5组 即大棚栽培组 岩壁栽培 组 活树栽培组 树皮栽培组 竹架栽培组 每组 3个批次 不同采收期实验用铁皮石斛样品采自云南省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铁皮石斛基地 2019年10月 选择种源 栽培环境和管理条件相对 一致的3年生和4年生大棚栽培区进行采样 采收 期覆盖2019年10 11 12月及2020年1 2 3月 共 6个月份 每月分别采集3年生与4年生样品3个 批次 共计36个批次 按照不同采收期及生长年限 将36个批次的铁皮石斛样品分为12组 即3年生 样品按采收期分为6组 即T1 T6组 4年生样品 按采收期分为6组 即F1 F6组 为避免加工方式干扰栽培方式和采收期对铁皮 石斛的影响分析 将采集的所有铁皮石斛鲜条样品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C103实验室采用统一 3101第7期崔新昕等 不同栽培方式和采收期对铁皮石斛生长性状和药材质量的影响 产地加工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先将铁皮石斛鲜条 切制为3 cm短段 后经85 鼓风干燥至恒重 干燥 样品粉碎过3号筛备用 所有实验材料经鉴定来源 于兰科植物铁皮石斛 样品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中药资源样品库 1 2 主要仪器 Shimadzu LC 20A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日本岛 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ME104 型万分之一电子分 析天平 XS105DU 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 瑞 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RE 3000 型旋转蒸 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Jet Mill 型气流式超微 粉机 台湾欣镇精密企业有限公司 HH S8 型恒温 水浴锅 北京科伟仪器有限公司 KQ 500DE 型数 控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UV 280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舜宇恒平科 学仪器有限公司 鼓风干燥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 有限公司 CM 5 型分光测色计 日本柯尼卡美能 达公司 1 3 主要试剂 无水葡萄糖 甘露糖 盐酸氨基葡萄糖 丁香酸对 照品 纯度 98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批号分 别为110844 20512 110750 200110 110758 201415 110758 21415 芦丁 柚皮素 槲皮素对照品 纯度 98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分别为 Z25F8B3005 T23A8F42188 T18O10F100404 甲醇 乙醇 色谱级 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 分别为A456 4 A955 4 纯净水 杭州娃哈哈集团 有限公司 2 方法 2 1 采用分光测色技术检测铁皮石斛的色度值 将CM 5 型分光测色计黑白校正 分别取大棚栽 培 岩壁栽培 活树栽培 树皮栽培 竹架栽培组及 T1 T6 F1 F6组混合均匀的药材粉末适量 于D65 标准光源环境下 均匀平铺于石英比色皿底部 厚度 约为3 mm 将色差仪光斑对准粉末测试盒中心 读 取样品的明亮度值 L 红绿色度值 a 黄蓝色 度值 b 平行测定3次取均值 2 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铁皮石斛的多糖 含量 2 2 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定铁皮石斛药材粉末 过3号筛 0 3 g 加水200 mL 加热回流2 h 放冷 转移至250 mL容 量瓶中 用少量水分次洗涤容器 洗液并入同一容量 瓶中 加水至定容 摇匀 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 2 mL 置15 mL离心管中 精密加入无水乙醇 10 mL 摇匀 冷藏1 h 取出 4 4 000 r min 离心 半径12 cm 离心20 min 弃去上清液 沉淀加80 乙醇洗涤2次 每次8 mL 离心 弃去上清液 沉淀 加热水溶解 转移至25 mL容量瓶中 放冷 加水至 定容 摇匀 即得 2 2 2 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无水葡萄糖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水制成 90 mg L的溶液 即得 2 2 3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 2 0 4 0 6 0 8 l 0 mL 分 别置10 mL具塞试管中 各加水补至1 0 mL 精密 加入5 苯酚溶液1 mL 临用配制 摇匀 再精密加 硫酸5 mL 摇匀 置沸水浴中加热20 min 取出 置 冰浴中冷却5 min 以等体积5 苯酚溶液与硫酸替 代对照品溶液 加水补足至相同反应体系体积 1 0 mL 置沸水浴中加热20 min 取出 置冰浴中 冷却5 min作为空白对照 在488 nm的波长处测 定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2 2 4 样品检测 分别精密称取大棚栽培 岩壁栽培 活树栽培 树皮栽培 竹架栽培组及T1 T6 F1 F6组样品各 0 3 g 按照 2 2 1 项下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 3份 按照 2 2 3 项下方法自 精密加入5 苯酚 溶液1 mL 起 依法测定样品吸光度 计算供试品溶 液中多糖含量 以无水葡萄糖含量计算 平行测定 3次取均值 2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铁皮石斛甘露糖 葡 萄糖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 2 3 1 甘露糖 葡萄糖含量 2 3 1 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定铁皮石斛药材粉末 过3号筛 0 12 g 置索氏提取器中 加80 乙醇适量 加热回流提取 4 h 弃去乙醇液 药渣挥干乙醇 滤纸筒拆开置于烧 杯中 加水100 mL 再精密加入内标溶液2 mL 煎煮 1 h并搅拌 放冷 加水补至100 mL 混匀 离心 备 用 吸取样品上清液1 mL 置顶空瓶中 加 3 0 mol L的盐酸溶液0 5 mL 封口 混匀 110 水解1 h 放冷 用3 0 mol 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值至中性 备用 吸取400 L 加0 5 mol L的 1 苯基 3 甲基 5 吡唑啉酮 PMP 甲醇溶液与 0 3 mol L的氢氧化钠溶液各400 L 混匀 70 水 浴反应100 min 再加0 3 mol L的盐酸溶液 500 L 混匀 用三氯甲烷洗涤3次 每次2 mL 弃 去三氯甲烷溶液 水层离心后 取上清液 即得 410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8卷 2 3 1 2 校正因子测定 取盐酸氨基葡萄糖适量 精密称定 加水制成 12 g L盐酸氨基葡萄糖溶液 作为内标溶液 另分 别取甘露糖 葡萄糖对照品各8 mg 精密称定 置 100 mL量瓶中 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 mL 加水适量 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吸取400 L 加 0 5 mol L的PMP甲醇溶液与0 3 mol L的氢氧化 钠溶液各400 L 混匀 70 水浴反应100 min 再 加0 3 mol L的盐酸溶液500 L 混匀 用三氯甲烷 洗涤3次 每次2 mL 弃去三氯甲烷液 水层离心 后 取上清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测定 计算校正 因子 2 3 1 3 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 120 mm 4 6 mm 5 m 流动相 乙腈 A 0 02 mol L乙酸 铵溶液 B 等度洗脱 15 85 检测波长250 nm 柱温35 流速1 0 mL min 进样量10 L 2 3 1 4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称取大棚栽培 岩壁栽培 活树栽培 树皮栽培 竹架栽培组及T1 T6 F1 F6组样品 0 12 g 按照 2 3 1 1 项下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 液3份 分别测定样品吸光度 计算供试品溶液中甘 露糖 葡萄糖含量 以及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 甘露 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 平行测定3次取均值 2 3 2 芦丁 槲皮素 柚皮素 丁香酸含量及黄酮及 酚酸类成分总量 2 3 2 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铁皮石斛粉末 过3号筛 1 5 g 置于 具塞锥形瓶中 加入70 甲醇15 mL 超声50 min 过滤 取续滤液10 mL 浓缩至干 加70 甲醇定容 于5 mL容量瓶 摇匀 过0 45 m微孔滤膜 即得 2 3 2 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丁香酸 芦丁 槲皮素 柚皮素对照品 适量 加甲醇溶解定容 分别制成0 314 1 010 0 379 0 255 g L的对照品储备液 过0 45 m微孔 滤膜 备用 2 3 2 3 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 120 mm 4 6 mm 5 m 流动相 甲醇 A 0 1 磷酸水溶 液 B 梯度洗脱 0 10 min 25 40 A 10 15 min 40 45 A 15 20 min 45 46 A 20 25 min 46 47 A 25 35 min 47 50 A 检测波长280 nm 柱温35 流速1 0 mL min 进 样体积10 L 2 3 2 4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称取大棚栽培 岩壁栽培 活树栽培 树皮栽培 竹架栽培组及T1 T6 F1 F6组样品各 1 5 g 按照 2 3 2 1 项下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 液3份 分别测定样品吸光度 计算供试品溶液中丁 香酸 槲皮素 柚皮素 芦丁含量及黄酮及酚酸类成 分总量 平行测定3次取均值 2 4 采用熵权 TOPSIS法综合分析铁皮石斛药材 质量 通过熵权 TOPSIS分析首先建立铁皮石斛质量 初始化决策矩阵 实现决策矩阵归一化 计算各评价 指标信息熵 权重 构建加权决策矩阵 确定最优向 量和最劣向量 计算每个评价指标与正负理想解的 欧式距离 从而得出最优解的相对贴进度 C 最终 分别确定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采收期铁皮石斛药材 质量的综合排序 其中 信息熵反映指标的离散程 度 熵越大 离散程度越小 指标对于决策的重要值 即权重 越小 各评价对象到正理想解的欧式空 间距离 D 和到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 D 越小 说明与最优解距离越近 综合两者得到的相对贴近 度越大 说明铁皮石斛品质越佳 15 16 2 5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 析 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以均值 标准差 x s 描述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 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 方差齐时采用LSD法 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 以P 0 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铁皮石斛的色度值 3 1 1 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的色度值 与大棚栽培组比较 岩壁栽培 树皮栽培 活树栽 培和竹架栽培组的L 均降低 P 0 01 a 均升高 P 0 01 竹架栽培和岩壁栽培组的b 降低 树皮 栽培组b 升高 P 0 01 结果见表1 3 1 2 不同采收期及生长年限铁皮石斛的色度值 在3年生不同采收期T1 T6组间比较 与T3组 比较 T1 T2 T5 T6组的L 降低 P 0 01 b 升 高 P 0 01 且T1 T2 T4 T6组a 升高 P 0 01 在4年生不同采收期F1 F6组间比较 与 F3组比较 F1 F2 F4 F6组的L 降低 P 0 05 P 0 01 b 升高 P 0 01 结果见表2 5101第7期崔新昕等 不同栽培方式和采收期对铁皮石斛生长性状和药材质量的影响 表1 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色度值比较 x s n 3 Table 1 Comparison of chromaticity value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x s n 3 组别Group L a b 大棚栽培组DP ZP group 69 66 0 16 2 01 0 05 26 19 0 27 岩壁栽培组YB ZP group 68 51 0 07 2 27 0 07 25 45 0 19 活树栽培组HS ZP group 67 43 0 24 2 90 0 05 25 97 0 45 树皮栽培组SP ZP group 67 50 0 16 3 18 0 06 26 60 0 27 竹架栽培组ZJ ZP group 65 06 0 42 3 42 0 06 25 47 0 09 F 612 921 1 313 877 36 420 P 0 001 0 001 0 001 注 与大棚栽培组比较 P 0 01 与岩壁栽培组比较 P 0 01 与活树栽培组比较 P 0 01 与树皮栽培组比较 P 0 01 Note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DP ZP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YB ZP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HS ZP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SP ZP group 表2 不同采收期及生长年限铁皮石斛色度值比较 x s n 3 Table 2 Comparison of chromaticity value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under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s and growth years x s n 3 组别Group L a b T1组T1 group 71 68 0 15 1 66 0 07 26 75 0 21 T2组T2 group 71 93 0 19 1 62 0 50 26 11 0 50 T3组T3 group 73 34 0 13 0 88 0 24 21 53 0 24 T4组T4 group 73 25 0 21 0 98 0 25 21 56 0 25 T5组T5 group 69 70 0 16 1 44 0 18 26 38 0 18 T6组T6 group 66 41 0 04 2 27 0 16 27 29 0 16 F1组F1 group 71 80 0 15 1 72 0 16 25 79 0 16 F2组F2 group 73 91 0 12 1 33 0 35 22 99 0 35 F3组F3 group 74 15 0 14 1 26 0 08 19 63 0 08 F4组F4 group 73 55 0 26 1 23 0 05 21 14 0 05 F5组F5 group 68 58 0 19 1 63 0 10 26 32 0 10 F6组F6 group 66 51 0 20 2 42 0 25 28 87 0 25 F 2 595 1 522 1 757 P 0 001 0 001 0 001 注 与T1组比较 P 0 01 与T2组比较 P 0 01 与T3组比较 P 0 01 与T4组比较 P 0 01 与T5组比较 P 0 01 与T6组比较 P 0 01 与F1组比较 P 0 01 与F2组比较 P 0 05 P 0 01 与F3组比较 P 0 01 与F4组比较 P 0 01 与F5组比较 P 0 01 Note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1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2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3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4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5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T6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1 group P 0 05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2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3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4 group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F5 group 3 2 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 3 2 1 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 与大棚栽培组比较 竹架栽培 活树栽培 岩壁 栽培和树皮栽培组的多糖含量降低 P 0 05 P 0 01 结果见表3 3 2 2 不同采收期及生长年限铁皮石斛的多糖 含量 在3年生不同采收期T1 T6组间比较 与T3 组比较 T1 T2 T4 T6组的多糖含量降低 P 0 05 P 0 01 在4年生不同采收期F1 F6组间 比较 与F3组比较 F1 F4 F6组的多糖含量降低 P 0 05 P 0 01 T3组多糖含量高于F3组 P 0 05 结果见表4 3 3 铁皮石斛的甘露糖 葡萄糖 黄酮及酚酸类成 分含量 以及甘露糖与葡萄糖总量 甘露糖与葡萄糖 峰面积比 黄酮及酚酸类成分总量 3 3 1 铁皮石斛的甘露糖 葡萄糖含量 以及甘露 糖与葡萄糖总量 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 3 3 1 1 不同栽培方式 铁皮石斛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后 甘露糖与 葡萄糖对照品及供试品色谱图见图1 610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8卷 表3 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比较 mg g x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polysaccharide content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mg g x s 组别Group n多糖Polysaccharide 大棚栽培组DP ZP group 3 289 121 0 9 782 5 岩壁栽培组YB ZP group 3 263 860 4 6 152 8 活树栽培组HS ZP group 3 271 202 9 3 723 3 树皮栽培组SP ZP group 3 230 937 5 6 055 9 竹架栽培组ZJ ZP group 3 273 685 5 8 040 4 F 22 828 P 0 001 注 与大棚栽培组比较 P 0 05 P 0 01 Note P 0 05 P 0 01 compared with the DP ZP group 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