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向 云 李芷萱 陆 倩 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 广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商学院 桂林 摘 要 为探索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基于 年省域面板数据 采用 基尼系 数 密度估计 收敛和 收敛方法 实证考察了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 空间非均 衡及其收敛性 结果表明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 但区域内差距仍较 为突出 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 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 在逐渐缩小 然而目前仍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和区域极化现象 表现出明显的东 中 西梯次下降的空间分 布格局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 收敛特征 绝对 收敛和条件 收敛趋势 且三大地区具有明显 的 追赶效应 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 其次是中部 东部最慢 最后 研究提出遵循相对比较优势 推进区域协同均 衡发展 促进跃迁升级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非均衡 密度估计 收敛 收敛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 文献标志码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 助项目 第一作者 向云 副研究员 博士后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研究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缓解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 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发展质量的共识 区域经济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关键障碍 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理 论形成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突出理论差异化与 精准性的显著特征 建设农业强国 是中国农业 发展的理想传承和千年夙愿 然而 作为具有重 要战略意义的农业经济部门 长期以来受资源禀赋 制约和生产方式等的影响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长期 处于低质量状态 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为 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点和难点 因 此 在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厘清中国农 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距及其来源 明晰其空间 非均衡格局及其动态演进 把握其收敛性趋势 有助 于拓展和深化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揭示农业经济高 质量发展演变规律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跃迁式 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随着 做大经济规模 向 提升发展质量 转变 学者们对农业经济高质量的关注日益加深 梳理发 现 相关 研 究 多 集 中 于 概 念 与 内 涵 测 度 与 评 价 时空特征 和发展路径 等方面 部分学 者关注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且普遍认 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 间差异尤为突出 也有学者分析了八大综合经 济区的收敛性 或者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探讨了农 业高质量收敛情况 例如 刘忠宇等 专门探讨过 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收敛特 征 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 农业高质量 均具有 收敛 绝对 收敛及条件 收敛特征 张合 林等 借助条件收敛模型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提高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速度 可见 学 者已关注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 也 尝试从不同视角探究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趋 势 但是 现有文献仅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非均衡事 实和收敛趋势进行了刻画 目前中国东 中 西三大 地区的收敛性尚不清楚 关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路径的深层次思考仍相对缺乏 尤其是随着农业经 济地区分化和区域差距逐渐扩大 如何破解中国农 业经济高质量空间非均衡的症结 各地区农业经济 高质量是选择循序渐进地发展 还是积极主动因应 时势 突破自身桎梏争取实现跃迁式发展 这关乎 到中国 农业强国 建设进程 亟需对此展开针对性 的思考 为此 本研究基于 年省域面板数 据 尝试通过 基尼系数厘清全国及三大地区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距的大小和主要来源 并采用 密度估计进一步明晰其空间非均衡 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 然后采用多种收敛方法分 析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收敛性趋势 进而在此基础上 探索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跃迁发展的思路和政策 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本研究使用 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对中 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进行分解 总体 基尼系数 可分解为区域内差距贡献 区域间 差距贡献 和超变密度贡献 且满足 公式如下 珔 珔 珔 式中 珔 珔 表示省 份个数 表示区域个数 代表不同区域 代 表区域内第 个省份 代表 区域内的 省份个数 代表第 区域内省份 的农 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珔 代表中国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和 分别 代表区域 和 间的基尼系数和相对影响程度 密度估计 密度估计一般通过光滑连续的密度曲 线直观形象地表现随机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 第 期 向云等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被广泛用于空间非均衡研究 假设随机变量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采用高斯核函数对农业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和演变趋势进行估计 公 式如下 式中 为带宽 为观测值个数 为观测值 为 观测值均值 为高斯核函数 一般来说 核密 度曲线分布位置反映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 低 波峰高度反映区域差距大小 波峰数量反映极化 程度 分布延展性则反映水平最高与最低个体间的 差距 收敛性方法 收敛指离散程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一种 趋势 采用变异系数衡量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收敛 公式为 珚 槡 收敛指不同经济变量的增长率与其初始水 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即初始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相比 水平较低地区具有更慢的提升速度 分为绝对 收 敛与条件 收敛 绝对 收敛严格假定各地区具 有相同特征 而条件 收敛认为外界因素会对不同 地区产 生 不 同 作 用 需 要 考 虑 一 些 关 键 控 制 变 量 由于各地区农业要素禀赋不尽相同 考虑 到与现实的相符性 以 作为基础模型 构建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收敛 情 况 绝 对 收 敛 和 条 件 收 敛 模 型 如 式 和 所示 式中 与 分别表示 省在 期与 期的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表示控制变量 包 括农业劳动力 土地 资本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要素禀赋 是 空间权重矩阵 表示随机 误差项 为空间回归系数 代表收敛系数 若 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存在 收敛趋势 若 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存在发散特征 数据来源与说明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控制变量包括农业劳动 力 土地 资本三类传统要素禀赋 以及技术与制度 这两 类 创 新 要 素 禀 赋 其 中 劳 动 力 要 素 禀 赋 选用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衡量 土 地要素禀赋 选用土地投入 土地基础设施和 土地质量衡量 资本要素禀赋 选用政府资 本支持和农户资本投入衡量 技术创新要素禀赋 选用农业技术装备 农业技术人才 农业技 术产出和技术创新潜力衡量 制度创新要素禀赋 选用制度创新水平 创新政策扶持 创新市场 发育和制度创新质量衡量 结合农业经济高质量概 念及内涵 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 的突出问题 贯彻新时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 理念 新方针 新精神 既追求发展效率又注重发展 效果 且把握长远发展潜力 从定性与定量 主观与 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出发 借鉴相关评价指标体 系 构建了包含 项二级指标和 项三级指 标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和农业要素禀赋指数均采 用熵权 法测算 由于篇幅限制 在此不做详 细介绍 指标体系 原始数据和测算过程留案备查 相关指标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 计年鉴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各省份统计局 官网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等 由于数据获取困难 研究区域未含西藏 香港 澳门和台湾地区 数据时 间跨度均为 年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 总体差距 整体来看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 呈现出 在波动中总体下降 趋势 图 反映出随 时间推移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距在不断缩 小 具体表现为基尼系数值由 年的 降 至 年的 降幅为 进一步分 析发现 总体差距演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特 征 大致可分为 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年 基尼系数值波动下降 由 年的 下 降到 年的 降幅达 少数年份 略有波动 但总体表现出显著下降态势 原因可能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成效显著 区域之间 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 第二阶段 年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总体差距表现出逐渐平稳的特点 基尼系数值基本 维持在 原因可能是 年后 区域经济发展由加快实施期步入战略期 农业经济 发展的区域协调性也得到较大改善 全国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距趋向稳定 但也要注意到区 域间的总体差距仍然明显 图 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尼系数 区域差距分解 区域内差距 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 域内差距较大 但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 中部的区域 内差距较小且呈波动上升趋势 图 具体来看 其 一 三大地区的区域内差距均值为东部 西 部 中部 表明东部地区内部 的空间非均衡现象尤为突出 西部地区次之 中部地 区的空间非均衡性最小 其二 东部地区基尼系数值 由 年的 下降至 年的 降 幅为 西部地区基尼系数下降最为显著 降 幅达到 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 年在 波动 之后持续上升 年达到 年后的增幅达 表明 东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现象 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而中部地区则进一步恶化 区域间差距 总体而言 东部与西部的区域间差距较大 其次 是东部与中部间 中部与西部的区域间差距较小 但 三大地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 图 具体来看 其一 三大地区间差距的均值依次为东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中部 西部 反映出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东 中 西梯次降低 的总体态势 其二 东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中部 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值分别从 年的 下降至 年的 降幅分别为 和 说明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 其中东部 西部间缩小幅度最大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区域 协调发展政策取得了较大成效 区域差距来源及其贡献 分析发现 表 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 要来源 但其贡献率呈逐渐降低态势 区域内差距的 贡献相对稳定 超变密度的贡献随时间推移呈逐渐 增强态势 反映出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 差距在逐渐缩小 但是区域间差距仍然显著 具体而 言 区域差距的来源及其贡献主要表现出四大特征 其一 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介于 区 域内差距贡献率保持在 超变密 度贡献率浮动范围则位于 三者 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 和 说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距的来源依次是区 域间差距 区域内差距 超变密度 其二 区域内差 距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平稳小幅上升趋势 其贡献 率由 年的 上升至 年的 增幅为 说明区域内的极差呈扩大态势 要防 止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其三 区域间差距呈稳步 下降趋势 其贡献率由 年的 下降至 第 期 向云等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图 三大地区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尼系数 表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距来源及贡献 年份 区域内差距 区域间差距 超变密度 差异 贡献率 差异 贡献率 差异 贡献率 均值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年的 降幅为 表明各区域间 差距在逐步缩小 其四 超变密度贡献率呈波动上 升趋势 其贡献率由 年的 上升至 年的 涨幅为 表明中国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重叠效应不断增强 部分中 西部 地区省份对东部地区省份形成了 追赶趋势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的 动态演进 前述分析了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 距大小及其来源 但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刻 画的是均值调整后的相对差异规律 并不能很好地 反映出具体的空间非均衡动态分布情况 因此 进一步运用 密度估计 为保证估计精度和分 布曲线平滑程度 选取 和 年作为观测年份 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 布位置 分布态势 分布延展性和极化趋势进行动态 演进分析 图 总体而言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在逐渐缩小 但仍然存在显 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和区域极化现象 具体表 现为东部 中部 西部依次降低的阶梯化空间分布 格局 图 中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动态演进 图 显示了全国的 密度估计结果 反 映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不断降 低 但空间非均衡现象仍存在 具体而言 从分布位 置看 年总体上大致表现出 左 右 的 右移演变趋势 说明全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在波动中不断提高 从分布延展性看 右拖尾 呈收 窄态势 反映出全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 均衡性呈下降之势 水平最高与最低省份之间的绝 对差距缩小 从波峰高度看 主峰峰值呈先连续上升 后回落之势 说明全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 差距近年来逐步缩小 从波峰数量看 年由一 个主峰一个侧峰构成 年仅有一个主峰 表明 省份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级分化之势有所 改善 第 期 向云等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图 和 的结果显示 三大地区间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表现出显著差 异 从分布位置看 东 中 西部地区与全国的演变 趋势基本一致 在波动中整体右移 说明三大地区农 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显著提升 从分布延展性 看 东部地区的 左拖尾 明显收窄 西部地区 右拖 尾 逐渐变薄 反映出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呈减 小趋势 而中部地区整体波峰宽度变大 说明内部差 距呈扩大趋势 从波峰高度看 东部和西部地区主 峰峰值在高低起伏中上升 说明区域差距呈扩大态 势 中部地区主峰峰值显著下降 说明区域差距不断 缩小 从波峰数量看 东部地区由一个主峰逐渐演 化为 主峰 右侧峰 的形态 中部地区至少存在一 个侧峰 且其峰值不断增大 说明东部与中部地区农 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梯度效益 两级分化 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则始终存在一个主峰一个侧峰 区域极化现象并不明显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检验 上述分析虽然反映中国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空间非均衡性逐步缩小 但考 虑到 密度估计仅能反映空间非均衡存在收 敛趋势 并不足以揭示各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 展水平的具体收敛事实 因此 使用经济收敛方法 进一步检验 收敛 总体而言 考察期内全国 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均表现出显著的 收敛特征 而中 部地区表现出 无明显趋势 显著收敛 显著发散 的 阶段性特征 图 具体来看 全国农业经济高质 量发展变异系数呈 型 波动下降趋势 从 年的 上升到 年的 继而下降 到 年的 随后上升至 年的 之后又下降到 年的 总体降幅高达 说明全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 显著的 收敛特征 总体空间差距日益缩小 分地 区来看 三大地区变异系数的演进态势表现出异质 性 其中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趋势相似 均呈波动下 降趋势 东部地区波动较为剧烈 西部地区则下降幅 度更大 但均显示出显著的 收敛特征 例如 东部 地区 年的波动幅度为 西部地区 同期仅为 中部地区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 征 第一阶段 年 相对平稳 在 来回波动 并没有明显的收敛趋势 第二阶 段 表现出连续下降趋势 由 降至 收敛特征显著 第三阶段 年 表现出连续上升趋势 增幅达到 反映 出中部地区存在由收敛向发散转变的趋势 图 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异系数演变 绝对 收敛 在对绝对 收敛模型进行检验前 空间自相关 性检验证实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 间正相关性 进而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全国 及三大地区进行收敛性估计 表 总体上 全国 及三大地区均存在明显的绝对 收敛趋势 且发展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收敛速度 其 一 从收敛系数的正负情况看 全国及三大地区的绝 对 收敛系数均在 水平下显著为负 即假定各 地农业要素禀赋水平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说明随着 时间推移 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 收敛于同一水平 其二 从收敛系数的绝对值看 西 部 中部 东部 即 西部收敛速度最快 中部次之 东部最慢 其三 全 国和东部地区的 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全国和东部 地区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表 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绝对 收敛检验结果 变量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注 括号内数值为 值 和 分别表示在 和 水平下显著 下同 条件 收敛 为检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考虑农业要素禀 赋因素影响下是否存在条件 收敛 通过相关检验 确定最优模型为 模型 表 的结果显示 与 绝对 收敛模型估计结果相比 除了西部地区 条件 收敛模型的 和 更大 说明条件 收敛 模型估计结果更为科学 总体而言 全国及三大地 区存在明显的条件 收敛趋势 且西部地区具有更 高的收敛速度 这与前面的结论一致 然而 由于农 业要素禀赋水平的地区异质性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收敛速度不尽相同 说明中国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现象在一段时期内 仍将继续存在 这一结果在改变空间权重矩阵进行 重新估计的情况下仍然稳健 首先 从 收敛系数看 全国及三大地区 收敛 系数均小于 且在 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 明不管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长速度与初始值均呈负向关系 表现出明显的条件 收敛 省份间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 这为实现农业经 济高质量跃迁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 收敛系 数的绝对值看 西部 中部 东部 说明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 中部 地区次之 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 这就意味着实现 具备跃迁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 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反而最具优势 同时 条件 收敛 系数的绝对值比绝对 收敛系数更大 说明在考虑 了农业要素禀赋水平后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收 敛速度更快 表明要素禀赋确实是农业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此外 中部地区 收敛系数 与空间权重矩阵 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中 部地区的趋同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邻近 省份间呈现出互相促进的良性共生特征 其次 从控制变量看 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异质性 其 一 劳动力要素禀赋的系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 为负 原因可能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力占主导的 是农林牧渔从业者 说明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劳动 力增多时 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 第 期 向云等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表 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收敛检验结果 变量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劳动力 土地 资本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或 替代 会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压力 其二 土地要素 禀赋的系数在东部地区显著为正 在中部地区显著 为负 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 土地质量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中部 地区是粮食主产区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相对较粗放 土地播种面积扩张加大了农业环境的负荷 一定程 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三 资本要素 禀赋的系数在全国 东部和西部地区均显著为负 说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明政府资本支持和农户资本投入增加并不必然带来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 可能的原因是现阶 段资本深化还未发挥其与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之间的协同效应 未能有效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 村经济增长 其四 技术创新要素禀赋的系数在模 型中均不显著 但并不能说明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 其五 制度创新要素 禀赋在全国和东部地区显著为正 说明制度创新有 助于全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东部地区表现得 尤为突出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 剖析全 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距大小和 来源 并采用 密度估计明晰其空间非均衡格 局及其动态演进 进而采用 收敛和 收敛模型分 析了收敛趋势 研究发现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和三大地 区间差距均呈缩小态势 但是区域内差距仍较为突 出 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 说明农 业经济高质量区域差距的现状短期内仍将存在 这 势必影响到 农业强国 建设进程 必须加快缩小区 域和省域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重点加强 短 板 地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在逐 渐缩小 但仍然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和 区域极化现象 表现出明显的东 中 西梯次下降的 空间分布格局 说明全国层面的空间非均衡性仍然 突出 西部地区省份仍是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 短板 且近年来区域内部差距呈扩大态势 是制 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国和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 著的 收敛特征 绝对 收敛和条件 收敛趋势 但 是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收敛速度 中部地区次之 东 部地区最慢 说明三大地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有明显的 追赶效应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跃迁升 级策略 相对落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省份有可能通 过跃迁发展实现赶超 打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长 期落后东部发达经济省份的尴尬处境 研究启示 根据上述结论 研究认为中国地区发展基础条 件差异显著 各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势必 难以统一 有必要基于空间非均衡格局和收敛趋势 结合各区域和各省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禀 赋状况 增强优势 补齐短板 探究合适的 差异化的 跃迁思路 从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进 一步缩小区域差距 据此 得出如下启示 强化优势 补齐短板 遵循相对比较优势发展 原则 对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 部地区 应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推进绿色 生产转型 强化数字农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 质量 同时在人才 技术 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中西部 地区一定的支持 以加强对中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 对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 部地区 应结合农业要素禀赋相对比较优势 实施特 色化 差异化 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加大农业技 术投入 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 持续提高农业效 率 逐步缩小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农业经济 高质量均衡发展 既要统筹不同地区农业经济高质 量发展水平差异 也要兼顾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速 度的协调 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政策 一方面要 深度挖掘低水平地区农业特色资源 打造特色农业 全产业链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快速提升农业经济发 展质量 缩小与高水平地区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另一方面要构建跨地区的农业协同创新平台 充分 发挥水平较高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同时注重东 中 西部地区内部省份之间的均衡发展 打造农业科 技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 不断缩小高 水平与低水平地区之间的空间极化程度 尽快改善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格局 把握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收敛趋势 通过跃 迁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大区域和各省份农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东部地区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 西部地区 尽管区域差 距呈缩小态势 但仍需统筹不同地区发展差异 首 先 对于自身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邻域省份发展条 件也较好的地区 应利用好自身既定优势 大力培养 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拓展 数字经济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尽 可能向更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方向转变 其次 对 于自身和邻域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地区 应防止其被 锁定 在低效状态 积极抓住西部和中部地区收敛 速度更快这一机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低 水平向高水平的跃迁式发展 此外 还应积极推进 第 期 向云等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区域间农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充分利 用农业要素禀赋相对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促进 区域和省份之间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快实现收 敛 尤其是落后地区更要重视跃迁升级 参考文献 邓祥征 梁立 吴锋 王振波 何书金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 国区域均衡发展 地理学报 刘秉镰 朱俊丰 周玉龙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 管理世界 魏后凯 崔凯 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 基本逻辑 进程研判 与战 略 支 撑 芮旸 杨华 杨坤 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 化特征及影响机 理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夏显力 陈哲 张慧利 赵敏娟 农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 与实现路径 中国农村经济 辛岭 安晓宁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 析 经济纵横 谷洪波 吴闯 我国中部六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云 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尹朝静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徐光平 曲海燕 十四五 时期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研究 经济问题 刘忠宇 热孜燕 瓦卡斯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 及分布动态演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姬志恒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刘忠宇 热孜燕 瓦卡斯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与收 敛特征 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实证 统计与决策 张合林 王颜颜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 敛性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孙久文 张皓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多尺度考察及其 十四 五 趋向 改革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年 第 卷 向云 陆倩 祁春节 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空间分异 与动态比较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 展的动力转换 经济与管理评论 何红光 宋林 李光勤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差异研 究 经济学家 向云 杨艳晶 陆倩 中国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时 空演进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国家统计局 中国 统 计 年 鉴 北 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北 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 生态环境部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北京 中 国统计出版社 张乃丽 李宗显 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研 究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骞 司祥慧 王珏 减排增汇目标下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测 度及分布动态演进 自然资源学报 责任编辑 王岩
展开阅读全文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