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实用新型专利 10 授权公告号 45 授权公告日 21 申请号 201920642835 5 22 申请日 2019 05 07 73 专利权人 湖北永耕农业有限公司 地址 448000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工业园长 兴大道 9号金融中心3楼 72 发明人 张志祥 74 专利代理机构 荆门市森皓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 合 伙 42 253 代理人 王丽 51 Int Cl A01G 9 12 2006 01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 装置 57 摘要 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 装置 涉及到智 能玻璃温室种植辅助用具 包括 有种植槽 102 所述种植槽 102 悬挂设置 在 种植槽 102 上设置有束蔓装置 该束蔓装置为 束蔓钩 所述束蔓钩包括有对称设置在种植槽 102 前后两端的第一束蔓钩 210 和吊挂在种 植槽 102 上的第二束蔓钩 22 0 通过在种植槽 的两侧设置适用于藤蔓搭载的束蔓装置 有效的 整理了杂乱的藤蔓 保证了智能玻璃温室内良好 的种植环境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4页 CN 210054017 U 2020 02 14 CN 210054017 U 1 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种植槽 102 所述种植槽 102 悬挂设置 在种植槽 102 上设置有束蔓装置 该束蔓装置为束蔓钩 所述 束蔓钩包括有对称设置在种植槽 102 前后两端的第一束蔓钩 210 和吊挂在种植槽 102 上的第二束蔓钩 22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束蔓钩 210 为乙字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束蔓钩 210 分为尾部A 211 折弯部A 212 和头尖部A 213 所述尾部A 211 固 定在种植槽 102 上 折弯部A 212 的一端与尾部A 211 连接 另一端与头尖部A 213 连 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种植槽 102 前端设和后端设置的第一束蔓钩 210 均有两个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前端的两个第一束蔓钩 210 的头尖部A 213 通过连接部 214 平滑连接在一起 后端的两 个第一束蔓钩 210 的头尖部A 213 通过连接部 214 平滑连接在一起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 214 为圆弧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束蔓钩 220 为几字型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束蔓钩 220 分为尾部B 221 折弯部B 222 和头尖部B 223 所述尾部B 221 置 于种植槽 102 上 折弯部B 222 连接在尾部B 221 的两端 头尖部B 223 与折弯部B 222 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尖部B 223 上 设置有弯钩部 224 权 利 要 求 书 1 1 页 2 CN 210054017 U 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智能玻璃温室种植辅助用具 具体为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 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智能玻璃温室中种植藤蔓作物 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种植常用的方法 尤其是 对于瓜果类种植 比如黄瓜 西红柿等 这类作物在种植时 常常会因为其长长的藤蔓而让 工作人员烦心 现有的做法大都是直接随意的摆放其藤蔓 0003 这样随意的摆放藤蔓的方式不仅不美观 还会对瓜果的结果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在利用种植槽种植的基础上 设置藤蔓 约束装置 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藤蔓不好放置的问题 以达到更加合理的布置智能玻璃温室 种植 达到增产的效果 0005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用于智能玻璃温室种植中的藤蔓约束装置 包括有种植槽 所述种植槽悬挂 设置 在种植槽上设置有束蔓装置 该束蔓装置为束蔓钩 所述束蔓钩包括有对称设置在种 植槽前后两端的第一束蔓钩 和吊挂在种植槽上的第二束蔓钩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束蔓钩为乙字型 分为尾部A 折弯部 和头尖部A 所述尾部 固定在种植槽上 折弯部A的一端与尾部A连接 另一端与头尖部 连接 0008 进一步的 在种植槽前端设和后端设置的第一束蔓钩均有两个 0009 进一步的 前端的两个第一束蔓钩的头尖部A通过连接部平滑连接在一起 后端的 两个第一束蔓钩的头尖部A通过连接部平滑连接在一起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连接部为圆弧形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束蔓钩为几字型 分为尾部B 折弯部 和头尖部B 所述尾部 置于种植槽上 折弯部B连接在尾部B的两端 头尖部 与折弯部B 连接 0012 进一步的 在所述头尖部B上 设置有弯钩部 0013 有益效果 0014 1 通过在种植槽的两侧设置适用于藤蔓搭载的束蔓装置 有效的整理了杂乱的藤 蔓 保证了智能玻璃温室内良好的种植环境 0015 2 通过在第一束蔓钩上设置连接部和在第二束蔓钩上设置弯钩部 以此防止工作 人员在工作时被刮伤蹭伤的情况出现 也减少了藤蔓被刮伤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岩棉块与岩棉条在种植槽上的结构布置图 0017 图2为第一束蔓钩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1 8 页 3 CN 210054017 U 0018 图3为第二束蔓钩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束蔓装置在种植槽上的结构布置图 0020 图5为吊蔓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为吊蔓装置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2 图7为导热管的结构分布图 0023 图8为整体结构图 0024 其中 100 岩棉块 101 岩棉条 102 种植槽 103 吊环 104 钢丝绳 105 PVC 塑 料层 210 第一束蔓钩 211 尾部A 212 折弯部A 213 头尖部A 214 连接部 221 尾部B 222 折弯部B 223 头尖部B 224 弯钩部 220 第二束蔓钩 300 牵引绳 301 吊蔓线 310 吊蔓装置 311 吊钩部 312 绕线部 313 支撑部 314 拿持部 315 延伸部 400 地源热 泵 410 导热管 411 第一引流管 412 第二引流管 413 第三引流管 414 第四引流管 415 第五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 行详细描述 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 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 作用 0026 应注意到 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 因此 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 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7 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 中心 上 下 左 右 竖直 水平 内 外 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 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 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此外 术语 第一 第二 第三 等仅用于区分描述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 重要性 0028 此外 术语 水平 竖直 悬垂 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 而 是可以稍微倾斜 如 水平 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 竖直 而言更加水平 并不是表示该结构 一定要完全水平 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29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设置 安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 体地连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 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 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 本技术为了合理的利用种植空间 促进作物的产量 对智能玻璃温室的种植做出 部分合理的改造 尤其是对岩棉在种植槽上的结构布置 地源热泵在智能玻璃温室中的结 构布置等 0031 岩棉容重较小 一般在60 80kg cm 3之间 因此其孔隙率较高 其中3 体积的纤 维和97 体积的孔隙 0032 纤维均匀地分布 有利于根系的延伸和生长 保证作物的均匀生长 岩棉的化学性 说 明 书 2 8 页 4 CN 210054017 U 质一般呈碱性 岩棉经过酸性营养液浸泡后能调整pH值 自身具有很好的抗性 能随着浇灌 的营养液的pH值 EC值变化而变化 0033 根据种植的需要 岩棉出厂时被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状 最为常见的有岩棉育苗 塞和岩棉块100 0034 育苗塞为育苗期使用 育苗塞为圆柱形结构 中间有眼 可直接播种 将作物种植 放置到到育苗塞的孔眼中 经过培育 使作物发发芽 0035 岩棉块100为正方体结构 常用的岩棉块100的尺寸大约为10cm 岩棉块 100为育 苗到成苗的过渡生长时使用 随着作物的发芽生长 作物的根须逐渐变多 需要汲取更多的 营养 育苗塞已经不能满足作物的成苗生长 因此 需要营养元素更多的岩棉块100 0036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 因为作物育苗期十分的脆弱 因此 常见的做法为 直接将育 苗塞放置在岩棉块100内 在作物从育苗到成苗的过程中 不用进行移植 作物根须自动生 长到岩棉块100中 来进行营养的汲取 0037 参见图1 为了提高生长效率 提高作物的产量 本技术采用了岩棉生长条 即岩棉 条101 该岩棉条 01为长方体结构 为了方便生产与切割 岩棉条 01 的长度设计在100cm 左右 将岩棉块100放置在岩棉条101上 这样 处于成长中的成苗 根须会不断的扩张 从而 完全包裹住岩棉块100和岩棉条101 0038 岩棉条101上放置有岩棉块100 岩棉块100内放置有育苗塞 采用这种结构的设 计 保证了作物的一站式种植 使作物从发芽到成苗 再到长大结果 都处于同样的位置 不 用移位 保证了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稳定性 0039 而且 成苗在生长过程中 由于不断的给岩棉条101进行营养补充 可极大的提高 作物的产量 0040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为了充分的利用岩棉条101 所述岩棉块100在岩棉条101 上设置有多个 而且在岩棉条101上等距阵列排列 这是为了防止作物在岩棉块100上生长 时 出现根须蔓延到另外的一个岩棉块100上的情况出现 出现其中一个作物营养不足的情 况 0041 优选的 设置在岩棉条101上的岩棉块1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5 25cm 这么设置的 目的在于 不仅有利于每件作物都能充分的吸收到岩棉条101周围的营养液 即使是在作物 成苗后 也能防止作物之间的根须蔓延 也能防止不同间距之间的作物出现更多不合理的 竞争关系 0042 优选的 在岩棉 包括岩棉块100和岩棉条101 的外表面包裹有一层PVC 塑料层 105 该PVC塑料层105为外白 内黑的PVC塑料膜 即PVC塑料膜与岩棉接触的一面为黑色 朝 外的一面为白色 这样可以充分的模拟土层黑暗的生长环境 而且 黑色的PVC塑料膜还有 利于防止水分不过分蒸发 并保持根部适当的温度 0043 岩棉块100上覆盖的PVC塑料层105能进一步防止根系蔓延到另一个岩棉块 100 内 从根本上杜绝了窜苗的现象发生 还能防止藻类和病菌的滋生 为育苗到成苗的中间过 渡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0044 为了提供一个很好的种植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种植槽102为岩棉提供承载力 即 将岩棉条101放置在种植槽102上 采用种植槽102的好处在于 使岩棉与土地完全的隔离开 来 杜绝了各种土传病害 保证作物的根须在岩棉条101 内良好的生长 说 明 书 3 8 页 5 CN 210054017 U 0045 专利文件2018207803226公开了一种基质栽培种植槽 该种植槽一体成型 其包括 放置基质的顶板 在该顶板的两侧分别相连一侧立板 各该侧立板下端朝外分别连接一收 集板 该收集板与该侧立板之间形成集液槽 该顶板的两侧部相对该中部呈向下倾斜状 0046 该种植槽整体采用一体成型 大大提高了种植槽的强度 结构简单稳定 工效率 高 使用寿命长 可以连续使用10 15年 可采取支架式或者悬挂式 降低了工人操作度 提 高空间的利用率 降低病虫害 可回收30 40 营养液 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 0047 在本技术中 采用专利文件2018207803226所述的种植槽 并且 优选的 本技术通 过将种植槽102悬挂的方式设置在种植智能玻璃温室内 0048 将岩棉条101放置在所述种植槽102的顶板上 使得用于作物生长的岩棉块 100和 岩棉条101也处于悬空状态 杜绝了作物生长的根须接触土地的可能 而且 利用所述种植 槽102的集液槽 能有效的收集从岩棉中溢出来的营养液 并通过将营养液回收利用 促进 节约型种植 0049 岩棉条101在种植槽102上放置的个数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现有大型的种 植智能玻璃温室内 种植槽102的长度会达到数十米 这时 该岩棉条 101应为多条 而且 为了种植智能玻璃温室内部的整齐与美观 优选将多条岩棉条101呈长一字型排列在种植 槽102的顶板上 0050 具体的 例如 选用的一体成型的种植槽102的长度为六十米 考虑到作物的生长 空间和作物长大后的绕蔓问题 沿着种植槽10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57 59 个长度为一米的 岩棉条101 每个岩棉条 01上设置四个岩棉块100 在每块岩棉块100内种植一株或者两株 作物 0051 通过这样的设计 实现种植面积资源的最大利用化 种植智能玻璃温室内可以设 置多组这样的种植槽102 每组种植槽102之间设置间隔距离160 170cm 方便后期作物在生 长过程中 工作人员方便穿梭在各组种植槽102之间 对作物进行观察和培育 0052 种植槽102悬挂的高度优选为75 95cm之间 这样的悬挂高度使用大部分工作人 员 可以在不用弯腰或者不用下蹲的情况下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以此 降低工作人员的劳 动强度 0053 优选的 种植槽102通过吊环103实现悬挂设置 即吊环103的一端悬吊所述种植槽 102 另一端通过钢丝绳104与智能玻璃温室横梁 未画出 固定 0054 考虑到种植槽102的悬挂的稳定性 和增加了岩棉的重量 将所述吊环103 设置多 个 多个吊环103合力将种植槽102悬吊 0055 以种植槽102长度为六十米为例 每个吊环103之间的间隔距离10 15米为佳 既不 会显得吊环103个数繁多 还能有效的承载种植槽102的重量 0056 优选的 所述吊环103呈 状 种植槽102置于吊环内 0057 优选的 所述吊环103还可以为挂钩状 挂钩挂在种植槽102两端的倒勾部上 对种 植槽102实现有效的悬吊 0058 栽种在岩棉块100内的作物会不断的生长 作物的藤蔓会越来越长 为了避免生长 中的藤蔓掉落到地上 也为了防止随意的布置作物藤蔓 使种植环境变得杂乱 本技术通过 采用束蔓装置来约束不断生长变长的藤蔓 使种植环境变得更加的整洁 说 明 书 4 8 页 6 CN 210054017 U 0059 参见图4 图8 该束蔓装置设置在种植槽上 具体的 该束蔓装置为弯钩状 即束蔓 钩 作物不断的在种植槽内生长 其藤蔓经过人为的引导 使藤蔓落在束蔓钩内 0060 为了使束蔓钩能对藤蔓进行有效的约束 在种植槽102上的两端和两侧面均设置 有束蔓钩 即有对称设置在种植槽102前后两端的第一束蔓钩210 和吊挂在种植槽上的第 二束蔓钩220 0061 在种植槽102的周边设置束蔓钩 使生长的藤蔓都能被有效的进行约束 尤其是对 于西红柿或者黄瓜的作物藤蔓 在生长过程中 藤蔓会非常长 这时 将藤蔓放置在多个束 蔓钩上 使生长的藤蔓沿着种植槽的长度方向延伸 对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0062 参见图2 具体的 所述第一束蔓钩210为乙字型 0063 该第一束蔓钩分为尾部A211 折弯部A212和头尖部A213 所述尾部A211 固定在种 植槽102上 折弯部A212的一端与尾部A211连接 另一端与头尖部 A213连接 0064 为了保证对藤蔓约束的稳定性 在种植槽102前端设和后端设置的第一束蔓钩210 均有两个 0065 种植在种植槽102两端边缘的作物 生长的藤蔓就会搭载在第一束蔓钩210 上 当 作物藤蔓变长 也将搭载在第二束蔓钩220上 这样 使藤蔓绕着种植槽 102布置 0066 考虑到处于种植槽102两端的第一束蔓钩210的头尖部A213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不 便 工作人员在不注意的情况下 很有可能会被头尖部A213给刮伤 或者在放置藤蔓的时 候 头尖部A213也会刮伤藤蔓 因此 通过设计连接部214 的方式 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0067 即前端的两个第一束蔓钩210的头尖部A213通过连接部214平滑连接在一起 后端 的两个第一束蔓钩210的头尖部A213通过连接部214平滑连接在一起 0068 优选的 所述连接部214为圆弧形 0069 参见图3 为了适应种植槽102的形状 将放置在种植槽102上的第二束蔓钩220设 计为几字型 0070 该第二束蔓钩220分为尾部B221 折弯部B222和头尖部B223 所述尾部 B221置于 种植槽102上 折弯部B222连接在尾部B221的两端 头尖部B223 与折弯部B222连接 0071 生长的藤蔓根据实际情况搭载在种植槽102一侧的折弯部B222 或者另一端的折 弯部B222上 头尖部B223用于阻挡藤蔓 防止藤蔓从折弯部B222处落出 0072 这是因为一个岩棉块100上会栽种一到两株作物 在整个种植槽102上会有大约两 百多株作物种植 如此庞大的数量 搭载在折弯部B222上的藤蔓数量也会增多 因此 通过 在种植槽102上设置多个第二束蔓钩220进行分担 进一步设置头尖部B223进行对藤蔓进行 阻挡 防止藤蔓从折弯部B222处溢出掉落 0073 优选的 在所述头尖部B223上 设置有弯钩部224 弯钩部224用于防止刮伤工作人 员 0074 随着作物的不断生长 其不断生长的藤蔓被搭载在种植槽102旁边的束蔓装置上 为了使作物保持正常的向上生长 还需要通过吊蔓的方式进行引导 0075 专利文件2015105419247公开了一种带有限位的作物吊蔓装置 该装置中 吊蔓线 的一端缠绕在作物的藤蔓上 另一端缠绕在集线轮上 通过控制集线轮上的限位凸起来控 制收放吊蔓线 该吊蔓装置在使用的时候 虽然能自由的收放吊蔓线 达到节省劳动力的效 果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需要拨动该装置上的横杆才能使集线轮转动 不能 说 明 书 5 8 页 7 CN 210054017 U 起到很好的节省时间的效果 根据该吊蔓装置中异形到挂钩的启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 种新的吊蔓装置 0076 参见图5 图6和图8 新设计的吊蔓装置310包括有吊钩部311 该吊钩部 311分为 上吊钩和下吊钩 使用时 所述上吊钩挂在牵引绳300上 0077 绕线部312 所述绕线部312与所述吊钩部311相连接 分为与上吊钩 下吊钩相对 应的上绕线部 下绕线部 所述上绕线部与下绕线部配合用于缠绕吊蔓线301 0078 支撑部313 所述支撑部313用于连接所述上绕线部 下绕线部 0079 优选的 所述支撑部313 绕线部 12与吊钩部311一体成型 吊蔓线301 一圈一圈 的缠绕在所述绕线部312上 008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上吊钩 下吊钩 上绕线部和下绕线部是相对的 即挂在 牵引绳300上的称为上吊钩 与上吊钩连接的称为上绕线部 当工作人员翻转吊蔓装置后 将下吊钩挂在牵引线上 这时下吊钩称为上吊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 只有挂在 牵引绳300上的位置 才称为上吊钩和上绕线部 0081 优选的 所述吊钩部311与绕线部312为V形结构 通过设置成简单的 形结构 方便 工作人员放线 例如 当工作人员观察到作物长高了 需要放线吊蔓的时候 直接翻转该吊 蔓装置 使下吊钩变成上吊钩 这样 缠绕在绕线部312 的吊蔓线301就会释放一圈 多次旋 转 释放的吊蔓线301越长 0082 而且 V形结构的绕线部312能给吊蔓线301很好的支撑力 0083 具体的 所述上吊钩为倒置的V形结构 所述上绕线部为V行结构 所述上吊钩的一 端与上绕线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上绕线部的另一端与支撑部313连接 0084 为了方便翻转和节省时间 所述下吊钩 下绕线部与所述上吊钩 上绕线部呈镜像 结构 即下吊钩为V行结构 所述下绕线部为倒置的 形结构 0085 优选的 在绕线部312与支撑部313的连接处 设置有拿持部314 因为工作人员在 翻转吊钩部311的时候 没有很好的拿捏位置 会出现需要两只手才能翻转的情况 因此 在 绕线部312与支撑部313的连接处设置拿持部314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而且 在所述拿持部 314拿捏的位置处设置有摩擦凸起 工作人员通过拿持部314就能很轻松的用一只手进行翻 转 而且 摩擦凸起增加了拿持部314与工作人员手指的摩擦力 保证翻转该吊蔓装置的稳 定性 0086 考虑到 在将吊蔓装置设置到牵引绳300上 或者取下时 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 工 作人员往往会在手上拿许多的吊蔓装置 这时将所述支撑部313的中心位置设置成弧形 该 弧形朝着绕线部312的方向外凸 0087 通过这样的设计 使支撑部313的弧形外凸符合手掌握住时的形状 可以让工作人 员拿取更多数量的吊蔓装置 在进行布置和回收时节省时间 0088 优选的 还包括有延伸部315 所述延伸部315吊钩部连接 延伸部315能帮助工作 人员在将该吊蔓装置吊在牵引绳300上时 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即需要放吊蔓线时 翻转该吊蔓装置 延伸部315先接触牵引绳300 再向前一推 使牵引绳3 0落入上吊钩内 从 而 完成吊挂操作 0089 为了保证智能玻璃温室内温度 使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 本技术采用了地源 热泵节能技术 说 明 书 6 8 页 8 CN 210054017 U 0090 地源热泵属于中央空调的一种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 如地下水 河流和湖泊 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 并采用热泵原理 既可供热又 可制冷的高效节能中央空调系统 0091 地源热泵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 冬季地源热泵把热量从地下土壤 中转移到温室内 利用的土壤或水体温度为12 22 夏季再把地下的能量转移到温室内 利用的土壤或水体温度为18 32 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 0092 参见图7 具体的 包括有地源热泵400与导热管410 所述导热管410与地源热泵 400相连接 地源热泵400利用导热管410将能量传输到智能玻璃温室内 为智能玻璃温室制 造温室效应 0093 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为温室智能玻璃温室提供能量 为现有技术常用的方案 但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即采用设置导热管410在种植槽102 上不同的位置 从 而达到促进作物生长 促进开花结果的目的 0094 具体的 将该导热管410通过分流设置 分为第一引流管411与第二引流管 412 所 述第一引流管411与第二引流管412布置于种植槽102上方 0095 在种植槽102上布置第一引流管411的目的在于 利用第一引流管411所散发出来 的热量为刚刚生长成苗的作物提供适宜的温度 不仅如此 还能促进成苗作物的生长 0096 优选的 还包括有第三引流管413 所述第三引流管413与第一引流管411 相对应 第三引流管413与第一引流管411对称设置在种植槽102两边 0097 作物在成苗生长的过程中 受到两边的第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管413的热量影 响 有利于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 下部叶片会不断老化 为减少不必要的 营养消耗 会待作物叶片老化时将其打掉 这样会形成伤口 也有病害的缘故 需要工作人 员进行修剪或者折坏处理 处理过后的成苗在第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管413的热量影响 下 有利伤口的愈合 保证作物成苗的迅速成长 实现了对热能资源的充分利用 促进了可 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0098 成苗期的作物进行折坏处理一般在温室培育后20天左右 这时 作物的一般成长 高度为30 40cm 因此 为了保证作物在成苗期的正常生长 促进折坏伤口的愈合 设置第一 引流管411和对应的第三引流管413的高度为15 20cm 这样 使第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 管413散出的热量 能辐射到整个作物 使作物的任意伤口都能得到热量的促进 使其愈合 0099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高度都是以种植槽102的顶板为原点进行测量统计 在实际 的种植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基点作为原点 0100 作物在不断生长过程中 高度会越来越高 需要吊蔓装置310对其进行引导 使作 物的茎叶向上生长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正常观察与各种操作 利用吊蔓装置310对作物进 行吊蔓操作 控制作物的高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即使作物藤蔓越来越长 将其不断成长的 藤蔓搭载在第一束蔓钩210或者第二束蔓钩220上 所以 在保证了作物成苗期的伤口愈合 与促进成长后 也需要促进作物的开花结果 0101 因此 在与第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管413垂直相距30 40cm处 设置有分别与第 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管413相平行的第二引流管412和第四引流管 414 0102 第二引流管412和第四引流管414的也具有促进作物伤口愈合的作用 而且 在作 物开花结果的过程中 第二引流管412和第四引流管414不断散发的热量对结果也有一定的 说 明 书 7 8 页 9 CN 210054017 U 促进作用 0103 第一引流管411和第三引流管413用于作物刚刚成苗的时候使用 促进成苗作物的 快速成长 第二引流管412和第四引流管414用于作物开花结果 促进果实的转色成熟 并 且 利用吊蔓装置的吊蔓线301 始终控制作物茎叶的高度 使其保持向上成长 0104 通过将地源热泵的热量的不同运用 并通过采用第一引流管411 第二引流管412 第三引流管413和第四引流管414的分流方式 使热量在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到了促 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作物伤口的促进作用 加速了作物的伤口愈合 加速了作物的成长 开花与结果 0105 在现有技术中 导热管410的选用一般为工程专用的PE管 考虑到种植槽 102过 长 导热管410在沿着种植槽102布置的时候 可以利用悬挂种植槽102 的钢丝绳104给予导 热管410一定的支撑力 使导热管410能正常的从种植槽 102的一端顺利延伸到另一端 为 生长在种植槽102内的所有植物提供热量 0106 优选的 还包括有第五引流管415 所述第五引流管415置于种植槽102下方 与束 蔓装置对藤蔓的约束位置持平 0107 这是因为 作物随着生长越来越长 搭载在第一束蔓钩210或者第二束蔓钩 220上 的藤蔓也会越来越多 工作人员也会查看藤蔓的情况 对于多余的枝桠 也会做出修剪处 理 藤蔓上的伤口也会影响到最后的成果率 因此 采用第五引流管415来促进藤蔓上伤口 的愈合 0108 通过对地源热泵的不同运用 避免了常规的利用药物处理作物伤口的做法 进一 步促进了绿色化作物的形成 而且 利用地源热泵不仅提供了智能玻璃温室的温室效果 还 通过不同的分流方式 达到了促进作物生长与结果的效果 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0109 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 而客观上存 在无限的具体结构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 润饰或变化 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 这些改 进润饰 变化或组合 或未经改进将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 均应视 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8 8 页 10 CN 210054017 U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 4 页 11 CN 210054017 U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 4 页 12 CN 210054017 U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 4 页 13 CN 210054017 U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4 4 页 14 CN 210054017 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