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 一、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物理、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从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与栽培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霉菌污染。 二、主要防治对象 1.木霉 识别症状:首先在栽培料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逐渐变为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 2.青霉 识别症状:发生初期,在培养料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 3.曲霉 识别症状: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至黄绿色,易形成颗粒状的孢子菌落。 4.脉孢霉 识别症状:脉孢霉是一种顽固、速生的气生霉,栽培料受其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霉层。在栽培袋内,霉层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 5.黄霉 识别症状:初期菌丝白色,病菌产生孢子时,白色绒状菌丝变为黄色至金黄色,秸秆栽培料内出现黄色细粒状霉菌,具有较浓的霉味。食用菌菌丝萎缩,在培养料和覆土之间形成一层绒毡状组织层阻碍子实体的形成,可造成大面积不出菇或出现很少的“僵菇”。 6.毛霉 识别症状:在秸秆栽培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交织稠密的菌丝垫,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后期从菌丝垫上形成许多圆形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的孢囊。 7.根霉 识别症状:栽培料受根霉污染后,初期在表面出现匍匐丝向四周蔓延,匍匐菌丝每隔一定距离,长出与基质接触的假根,通过假根从基质 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后期在基物表面形成许多圆球形的孢囊,颜色由灰白色或黄白色变为黑色。 三、综合防控技术 1.霉菌污染预防 ( 1)栽培场所的清洁和消毒 栽培场地在使用前清理干净,保持环境卫生,堆料、拌料区定期消毒。菇场的道路及工作地面,以铺设水泥地为宜。发生过霉菌污染的菇场,清除旧土、废弃物,用石灰水或漂白粉药液全面喷洒。菇棚(房)扣膜后,在移入栽培料或菌袋前用 5%的石灰液或 0.5%等量式波尔多液将棚内地面、墙壁等喷涂一遍;在栽培料或菌袋进棚前 3天将菇棚(房)封闭,用已在我国食用菌生产上登记的药剂熏蒸或喷洒处理。 ( 2)原料、用具及覆土消毒 栽培主辅原料应干燥、纯净、无霉变、不结块,防止有毒有害及带有霉菌物质混入。栽培原料使用前经过日光曝晒 23 天。栽培用具及时清洗干净,用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漂白粉溶液等擦洗消毒,床架材料喷洒波尔多液、过氧乙酸等药剂消毒。覆土材料配制后翻晒 3 5 天,用药剂均匀喷洒或拌熏,薄膜封闭堆闷处理 7 天以上,摊堆晾排余味后,用石灰水、石膏粉将覆土材料 pH 调至 7.2 7.8。 ( 3)培养料预处理 将秸秆栽培料配制拌混润湿均匀。需发酵处理的,采用二次发酵或圆堆插孔覆膜鼓风发酵,要求堆温全面达到 65以上,并按不同食用菌培养料堆制发酵要求的时间间隔和次数,进行翻堆,使培养料腐熟均匀。在堆料中可添加已取得微生物肥料登记证或省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推广证、允许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的微生物发酵剂。需灭菌处理的,应在装袋后 4小时内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当蒸汽压力达到 0.15 兆帕后,保持 2小时以上;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当料温达到 100后,保持 8 12 小时,自然降压降温。 ( 4)霉料的处置 对菌床霉菌污染料或霉菌污染袋采取 药物消毒处理及隔离措施。采菇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枯蕾、霉烂菇、病虫菇、霉菌污染料及时细致挖除,封装移出菇棚(房),集中处理。进出过霉菌污染菇棚(房)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健康菇棚(房),应更换衣鞋,接触过霉菇、霉料的手或工具,清洗干净,并用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对污染严重或不易彻底杀灭的霉菌病料,彻底清除、烧毁或深埋。 2.综合控制措施 ( 1)农业防治 选用抗霉性强、适应性广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制备生长健壮、菌龄适宜、不带霉菌的优质菌种;污染霉菌或发菌不良者不能使用。安排好不同食用菌适宜的栽培季节,旧 菇棚(房)或霉菌污染较重的菇棚(房)宜采取休棚或轮种的方式控制霉菌污染。发酵料栽培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播种,灭菌料栽培在菌袋冷却后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保证菌种用量。发菌环境应清洁、消毒,发菌温度应适宜。 ( 2)物理防治 采用日光曝晒大棚(晴日 4 5天)、高温闷棚(棚温 55以上 57 天)以及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大水漫灌等消毒措施。栽培棚(房)门窗和通风口封装防虫窗纱及防鼠金属网,防止害虫传播霉菌和害鼠咬噬引致霉菌污染。进出菇棚(房)随手闭门,并在门口及周边设置石灰粉隔离带。 ( 3)生态防控 注重通风调节,避免高温高湿,保持适度的散射光照,提高食用菌的抗霉能力。菇棚内一旦发生霉菌污染,及时清除霉料,让日光直射棚内 2 3 小时 /天,连续 23 天,结合药剂防治,加大通风换气,减少喷水,降低培养温度,并防止通过喷水、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播霉菌,控制霉菌污染蔓延。 ( 4)化学防治 应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必需用药防治时,使用在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药剂或安全高效杀菌药物,在不同栽培场所,针对不同霉菌污染采用不同的施药方式。化学防治以处理地面环境或菌畦覆土为主,于无菇时用药。定期进行菇棚(房)内外环境的消毒,交替轮换用药,每种药剂限用 1 2次。霉菌污染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参见表 1。 表 1秸秆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表 药剂通用名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使用浓度或剂量 石灰粉 (水、乳液) 多种霉菌 拌料、拌土、喷(撒)地面环境、擦洗用具、处理杂菌污染斑、涂刷床架 1% 5% 漂白粉 杂菌、线虫 1%溶液喷洒环境; 5%溶液擦洗工具; 0.5%用量消毒覆土 见使用方法 二氯异氰尿酸钠 (可溶粉) 霉菌、细菌、病毒 喷雾及处理霉菌斑、喷洒环境、床架、覆土或浸沾菌袋 40%可溶性粉剂8001000 倍液 二氯异氰尿酸钠 (烟剂) 霉菌、细菌 密闭烟熏消毒接种箱(室)、培养室或菇棚(房) 66%烟剂 3克 /立方米 4克/ 立方米 高锰酸钾 病原细菌、真菌 喷洒菇棚(房)内环境及擦洗用具 0.2%溶液 过氧乙酸 病原细菌、真菌等 喷洒环境、菌畦、料面及处理菌袋、床架材料 0.2% 0.5% 乙醇 病原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或工具等 75% 新洁尔灭 病原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间 0.25%溶液 波尔多液 多种病原菌、杂菌 处理床架材料或喷洒环境,随配随用 0.5%等量式波尔多液( 0.50.5100) 咪鲜胺锰盐 病原真菌、霉菌 喷洒出菇面、覆土层或浸沾菌袋 50%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 0.5克/ 立方米 噻菌灵 病原真菌、霉菌 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 500 克/ 升悬浮剂1500 2000倍液 备注:本规程摘编于 NY/T 2064-2011秸秆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