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简明技术规范(2011) 一、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以农业、物理、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控原则。从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霉污染。 二、主要防治对象及发生特点 1.木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首先在栽培料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逐渐变为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木霉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随气流传播,也可随昆虫、螨 及生产人员和操作工具进行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木霉菌的生长。 2.青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圆弧青霉和产黄青霉。发生初期,在培养料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青霉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酸性基质适其生长。多发生在采菇后留下的菇根及衰弱的菇蕾上。 3.曲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曲霉和黄曲霉。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至黄绿色,易形成颗粒状的孢子菌落。曲霉具有分解秸秆纤维素的能力,在通风不良并潮湿 的条件下易发生。曲霉喜高温环境。 4.脉孢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好食脉孢霉。脉孢霉常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危害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脉孢霉是一种顽固、速生的气生霉,栽培料受其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霉层。在栽培袋内,霉层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栽培料一经污染不能彻底清除,常引起整批培养料报废。脉孢霉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 5.黄霉 黄霉菌又称黄毁丝霉。初期菌丝白色,病菌产生孢子时,白色绒状菌丝变为黄色至金黄色,秸秆栽培料内出现黄色细粒状霉菌,具有较浓的霉味。食用菌菌丝萎缩,在培养料和覆土之间形成一层绒毡状组织层阻碍子实体的形成,可造成大面积不出菇或出现很少的“僵菇”。黄霉菌污染源为培养料和覆土带霉菌,孢子抗性强,随气流扩散传播。该霉菌喜培养料腐熟过度和高湿、通风不良环境。 6.毛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大毛霉、微小毛霉和总状毛霉。在秸秆栽培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一交织稠密的菌丝垫,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后期从菌丝垫上形成许多圆形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的孢子囊。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生的孢子数量多。毛霉的孢子靠气流传播, 在潮湿条件下生长迅速。 7.根霉 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根霉。栽培料受根霉污染后,初期在表面出现匍匐丝向四周蔓延,匍匐菌丝每隔一定距离,长出与基质接触的假根,通过假根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后期在基物表面形成许多圆球形的孢子囊,颜色由灰白色或黄白色变为黑色。当栽培料含水量高或空气湿度大时,很快伸展到料内外,使整袋或整床菌料变黑,不能出菇。根霉为好湿性真菌,不耐高温,孢子靠气流传播。 三、综合防控技术 (一)霉污染预防 1.栽培场所的选择、清洁和消毒 ( 1)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的地方作为栽培场,周围 300m 区域内无霉污染或废弃菌料、霉腐污物、以及畜禽养殖场、垃圾粪便场、废品堆放场等,避开医院、生活区、公路等公共场所及原料仓库,并远离工矿业“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霉污染源。栽培场地在使用前清理干净,保持环境卫生,堆料、拌料区定期消毒。菇场的道路及工作地面,以铺设水泥地为宜。发生过霉污染的菇场,清除旧土、废弃物,用石灰水或漂白粉药液全面喷洒。 ( 2)菇棚(房)建造利于防控病虫害。菇棚扣膜后,用氰胺化钙粉剂( 50kg/667m2)开沟施入棚内地面、盖土、浇水、覆膜、密闭大棚消毒 10d 后进行晾棚处理。在移入栽培料或菌袋前 5d 用 5%的石灰液将棚内墙壁、床架等全部喷涂一遍。进料前 3d 将菇棚(房)封闭,用 66%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 3g/m3 密闭 24h。进料前 1d,用 0.5%等量式波尔多液( 0.50.5100),或 30%百福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将棚内床架、立柱、顶棚、墙壁进行喷洒消毒一次,用 30%噁霉灵水剂 1000倍液进行地面及菇棚周围环境喷雾,喷后撒一层石灰粉。 2.原料、用具及覆土消毒 ( 1)栽培基质主辅原料,如小麦秸、玉米秸、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等,要求新鲜、干燥、纯净、无霉变,原料中霉菌总数少于 2103 个 /g。栽培原料和覆土材料中防止有毒有害及带有霉菌物质混入。原料使用前经过日光曝晒 2d3d ,使其干燥。栽培用具及时清洗干净,用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漂白粉溶液等擦洗消毒,床架材料喷洒波尔多液、过氧乙酸等药剂消毒。 ( 2)覆土材料配制后翻晒 3d 5d,用 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或500g/L 噻菌灵悬浮剂 1000 倍液、 30%百福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均匀喷拌,或用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g/m2 兑水 1000ml 均匀喷洒,或者在覆土中均匀拌入氰胺化钙粉剂1kg/m3 或施入液体氰胺化钙 400ml/m3,用薄膜密封堆闷处理 7d 以上,摊堆晾排后,用石灰水、石膏粉将覆土材料 pH 调至 7.2 7.8。 3.培养料配制和发酵处理 双孢蘑菇秸秆栽培料要求进行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操作,保证堆肥的堆制质量。其它食用菌秸秆培养料要求拌混润湿均匀,采用圆堆插孔覆膜鼓风发酵法,要求堆料升温快而高,堆温全面达到 65以上,发酵均匀而彻底,发酵结束后栽培料 pH 调至 7.2 7.5。金针菇、高温平菇栽培袋灭菌采用高压或常压蒸汽法,及时灭菌(要求装袋后 4h 内进锅灭菌),灭菌彻底,自然降压降温,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发菌培养室消毒全面,从各个环节防止霉菌侵入。 4.霉料的清除与消毒 对菌床霉污染区或霉污染菌袋采取药物消毒处理及隔离措施,防止病区与无病区之间霉菌的循环侵染。采菇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枯蕾、霉烂菇、病虫菇、霉污染料及时小心挖除,移出棚外,集中处理。进出过霉污染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健康菇棚,要更换 衣鞋,接触过霉菇、霉料的手或工具,清洗干净,并用 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发生脉孢霉污染,及时滴上煤油或柴油,然后覆膜消除,对污染严重或不易彻底杀灭的霉菌病料,仔细清除、烧毁或深埋,切忌将污染菌袋乱放或就近脱袋晾晒,保护栽培环境不受霉菌二次传播污染。 (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食用菌菌株,并定期复壮;制备生长健壮、菌龄适宜、不带霉菌的优质菌种;栽培用菌种污染霉菌或发菌不良者不能使用。安排好不同食用菌适宜的栽培季节,保证菌种用量,在气温较低条件下播种,发菌环 境要求清洁、适温,避免高温发菌。出菇期选择科学合理的出菇方式,保持大棚良好通风,喷浇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2.物理防治 采用日光曝晒大棚(晴日 4d 5d)、高温闷棚(棚温达到 55以上,连续 5d 7d)、石灰乳液涂抹粉刷,以及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石灰水漫灌等措施,有效杀灭菇棚内的霉菌、线虫等。栽培棚门窗和通风口封装防虫尼龙纱网及防鼠金属网,防止害虫传播霉菌和害鼠咬噬引致霉污染。出菇期间进出菇棚随手闭门,并在菇棚门口及周围设置石灰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阻隔带。 3.生态防控 注重 通风调节,避免高温高湿,保持适度的散射光照,以提高食用菌的抗霉抗逆能力。菇棚内一旦发生霉污染,及时清理霉料或进行药物覆盖处理,让日光照射棚内 1h/d 2h/d,连续 2d 3d,结合喷药防治,通风换气,减少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控制霉污染病害的发展蔓延。保持出菇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通过喷水、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播霉菌。 4.化学防治 ( 1)减少化学用药。必需时,使用在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药剂或安全高效杀菌药物。交替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 2)化学防治以喷洒地面环境或菌畦覆土为主,无菇时或避菇用药,并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如喷雾法、撒施覆盖法、菌棒浸沾法、涂抹法、注射法、擦洗法、烟熏法和土壤处理法等。 ( 3)定期进行菇棚内外环境的消毒。发菌及出菇阶段,检查清出霉污染菌袋,喷洒或注射 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栽培料局部霉污染,及时清除污染料 (约3cm 深) 后,喷洒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30%百福可湿性粉剂 1200 倍液;大面积霉污染,用石灰粉或漂白粉覆盖霉层后,喷洒 500g/L 噻菌灵悬浮剂 1000 倍液,并在地面喷洒 4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或撒施石灰粉。 ( 4)不得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制剂及激素类物质。 (本技术规程摘编于 DB37/T 15232010 )
展开阅读全文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