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33/T 717-2016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稿).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 020 01 B05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 T 717 2016 代替 DB33 T 717 2008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asparagus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greenhouse 2016 12 31 发 布 2017 01 31 实 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 T 717 2016 I 前 言 本标准依 据 GB T 1 1 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3 T 717 2008 无公害绿芦笋 大棚生产技术规程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灌溉水水质要求 修改为 应达到 GB 5084 的要求 见 5 2 2 2008 版的 5 2 2 新增施肥设备 见 5 2 4 生产技术 修改为 栽培技术 对 品种选择 播种时间及育苗 种植密度 水分管理 追肥 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见 6 栽培技术 删除 防病保茎 见 2008 版 6 8 6 防病部分统一放在病虫害防治类目中 增加 了肥水同灌技术要求 见 6 5 6 增加了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及生物防治等内容 见 7 增加了采笋方法 采后处理等内容 见 8 2 8 3 增加了禁止使用农药清单 见附录 A 增加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 模式图 见 附录 B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 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杨新琴 陈能阜 章钢明 章忠梅 徐云焕 毛土有 杜叶红 吕文君 叶飞 华 毛晓梅 周慧芬 孔海民 DB33 T 717 2016 1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大棚绿芦笋 生产的产地选择 田间设施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大棚绿芦笋 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 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T 1276 农药安 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 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绿芦笋 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未经培土软化而形成的绿色或紫色嫩茎 3 2 鳞芽 芽外面包有鳞片的部分 3 3 母茎 由新生嫩茎培育而成 为地下贮存根 鳞芽萌发及嫩茎生长提供养分的地上部分植株 4 产地选择 4 1 产地环境 生产区的生态应符合 NY T 5010的规定 DB33 T 717 2016 2 4 2 选地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 地下水位较低 排灌方便 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 肥力较好 pH值 6 0 7 5的壤土 或砂壤土 粘土 应 经土壤改良后方可种植 5 田间设施 5 1 大棚 5 1 1 棚架 采用 热浸 镀锌薄壁钢管 竹材等为棚架材料 单体钢架拱型棚一般棚宽 8 m或 6 m 棚长不超过 60 m 为宜 连体钢架大棚连栋数量不超过 10栋 棚架强度达到当地农用大棚的抗风抗雪要求 5 1 2 覆膜 棚架顶部覆盖多功能大棚膜 膜厚 0 06 mm 0 08 mm 薄膜宽度为棚宽加 2 0 m 3 0 m 裙膜厚度 0 06 mm 0 08 mm 5 2 灌水施肥系统 5 2 1 组成 滴灌系统由 水源 水泵 总过滤器 地下输水管 水阀 末端过滤器 田间输水管 滴灌管 组成 5 2 2 水源 采用河 塘 沟 池 井等水源 其水质应符合 GB 5084的要求 5 2 3 水泵 根据灌溉面积和水源情况 选用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水泵 若水源高于田块 10 m以上 可以自流灌溉 5 2 4 过滤与施肥设备 应用内镶式滴灌管需安装不少于 120 目的网式过滤器或叠片式过滤器 根据种植规模配备施肥装 置 可采用比例施肥器 文丘里注肥器等 5 2 5 输水管 水源至田块的地下输水管管径依输水流量而定 棚内的地面输水管宜采用 25 mm的黑色聚乙烯管 5 2 6 滴灌管 采用内镶式滴灌管 每畦铺设 2 条或 1 条 6 栽培技术 6 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选用早熟 优质丰产 抗逆性强 适 应性广 商品性佳的杂交一代品种 如格兰德 F1 Grande 阿特拉斯 F1 Atlas 等 DB33 T 717 2016 3 6 2 播种育苗 6 2 1 播种时间 春播 3月中旬 5月上旬 秋播 8月下旬 9月上旬 6 2 2 用种量 每 667 m2大田用种量为 40 g 50 g 6 2 3 营养土配制 将未种过芦笋的园土过筛 每立方米的园土均匀拌入腐熟有机肥 100 kg 150 kg配制成营养土 将 营养土装入 6 cm 6 cm 10 cm 10 cm的塑料营养钵或 32孔穴盘 并将其整实备用 也可将商品基质作 为营养土 每 667 m2大田 应备营养钵 1 800 个 2 200 个 采用苗床地育苗时 可按配置营养土的方法 培肥育苗床土 6 2 4 播前种子处理 6 2 4 1 处理与浸种 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经清洗后在 55 的温水中浸 15 min 期间不断搅拌 或在常温下用 50 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 250 倍液浸种消毒 6 h后捞出 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种子置于 25 30 清水 春播浸 72 h 秋播浸 48 h 浸种期间换水漂洗 2 次 3 次 6 2 4 2 催芽 浸种后的种子在 25 28 条件下保湿催芽 待 20 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6 2 5 播种 播种前一天将营养土浇透水 单粒点播 深度为 1 0 cm 然后盖 含水量 55 65 的营养 土 至播种穴 平 铺上稻草或遮阳网保湿 春季播种应盖地膜 搭小拱棚或大棚内保温保湿 6 2 6 苗期管理 播后适当浇水 保持床土湿润 20 30 幼芽出土后及时揭去稻草和地膜 苗床温度 白天 20 25 最高不超过 30 夜间 15 18 为宜 最低不低于 13 注意通风换气 控温降湿 当 幼苗高 15 cm 20 cm时 加强通风换气 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 秋播苗在冬季地上部枯萎后 及时割去 地上部清园过冬 6 2 7 壮苗标准 6 2 7 1 春播苗标准 苗龄 45 d 60 d 苗高 30 cm以上 有 3 根 4 根地上茎 5 条以上肉质根 鳞芽饱满 无病虫害 穴盘育苗的苗龄 35 d 45 d 苗高 20 cm 30cm 有 3 根以上地上茎 6 2 7 2 秋播苗标准 次年春季定植的 苗龄 180 d 200 d 苗高 40 cm 50 cm 有 4 根 5 根地上茎 5 条以上肉质根 鳞芽饱满 无病虫害 当年秋季定植的 苗龄 30 d 35 d 苗高 20 cm 25 cm 有 3 根以上地上茎 DB33 T 717 2016 4 6 3 整地施基肥 移栽前 30 d 40 d深翻土壤 开深 35 cm 40 cm的种植沟 6 m棚开 4 条 8 m棚开 5 条 6 条 每 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 2 000 kg 3 000 kg 三元 复 混 合 肥 30 kg 40 kg 钙镁磷肥 50 kg 6 4 移栽 6 4 1 移栽时间 春播苗于 5 月 上旬 6 月 下旬移栽 秋播苗于次年 3 月下旬 4 月上旬移栽 也可于 9 月下旬 10 月 上旬移栽 6 4 2 移栽方式 秧苗大小分级 带土移栽 单行种植 行距 1 3 m 1 6 m 株距 25 cm 35 cm 每 667 m2密度为 1 300 株 1 700 株 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水 6 5 田间管理 6 5 1 大棚覆膜 冬季覆膜保温增温可于 12 月中旬 12 月底进行 为促进春笋提早采收 冬季低温期间 应采用多层 覆盖保温 春母茎留养在覆膜大棚内进行 夏秋季保留顶膜避雨栽培 6 5 2 中耕除草培土 定植后如有草害 及时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 中耕时结合培土 同时应避免伤及嫩茎和根系 6 5 3 温度管理 出笋期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 25 30 夜间保持 12 以上 如棚温超过 35 应打开大棚两 端 掀裙膜通风降温 冬季低温期间采用大棚套中棚和小拱棚保温 如棚外气温低于 0 应在棚内小 拱棚上加盖草帘 无纺布等覆盖物 以确保棚内气温不低于 5 6 5 4 水分管理 6 5 4 1 科学灌水 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管理 采用滴灌定时定量灌水 6 5 4 2 幼株 期 幼株期保持土壤湿润 促进活棵 活棵后控水促根 遵循 少量多次 的灌水原则 土壤持水量保 持 60 左右 6 5 4 3 成株期 留母茎期间土壤控湿 持水量保持 50 60 采笋期间土壤保湿 持水量保持 70 80 6 5 5 留养母茎 6 5 5 1 母茎质量要求 选留的嫩茎直径 1 cm以上 无病虫斑 生长健壮 且分布均匀 DB33 T 717 2016 5 6 5 5 2 春母茎 宜在 3 月下旬 4 月上旬留春母茎 二年生每棵盘留 2 支 4 支 三年生每 棵 盘留 4 支 6 支 四年 生 及 以上每 棵 盘留 6 支 8 支 均匀留养 春母茎经过 4 个月生长进入衰老期后应拔秆清园 6 5 5 3 秋母茎 秋母茎留养宜在 8月中下旬进行 三年生以内每棵盘留 6 支 10 支 三年生以上每棵盘留 10 支 15 支 均匀留养 11月下旬至 12月上旬秋母茎逐渐枯黄时即可进行拔秆清园 6 5 5 4 疏枝打顶与防倒伏 母茎留养期间 棚内笋株应及时整枝疏枝 母茎长至 50 cm 80 cm高时 应及时打桩 拉绳以固定 植株 母茎长至 120 cm高时 摘除顶芽以控制植株高度 6 5 6 追肥 追肥按 NY T 496执行 春母茎留养成株后每 667 m2施三元复混 合 肥 10 kg 15 kg 夏笋采收期 间 前期间隔 20 d 后期间隔 15 d追肥一次 每 667 m2用量 为 三元复 混 合肥 15 kg 20 kg 共 2 次 3 次 春母茎拔除后秋母茎留养前沟施腐熟有机肥 1000kg或三元复混 合 肥 25 kg 秋母茎留养后 视植株长势 前期可间隔 15 d每 667 m2加三元复混 合 肥 15 kg 20 kg 共 2 次 3 次 后期可结合防 病治虫喷施 1 次 2 次含钾叶面肥 12月中下旬冬季拔秆清园后 沟施腐熟有机肥每 667 m21500 kg加三 元复混 合 肥 30 kg 50 kg 对缺钙 硼 锌等中 微量元素的田块 结合冬季施肥补充 或可采用肥水同灌进行追肥 春母茎 秋母 茎留养期间滴灌追施 1 次 2 次高氮型水溶性肥 每 667m2 用量为 6 kg 8 kg 每 10 天一次 在夏秋季采笋期滴灌追施水溶性肥 高氮型一次与高钾型两 次交替使用 一般每 10 d 15 d 按每 667m2 6 kg 8 kg 追施一次 共 10 次 12 次 滴灌施肥浓度 0 2 0 5 7 病虫害防治 7 1 主要病 虫 害 病害主要有茎枯病 根腐病 褐斑病 灰霉病 等 虫害主要有 蓟马 蚜虫 斜纹 夜蛾 甜菜夜蛾 蝼蛄 等 7 2 防治原则 遵循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等技术 合 理使 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7 3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 及时盖膜避雨 栽培 加强生产场地管理 保持环境清洁 做好夏笋 采收结束和秋笋采收结束 时 的二次清园 合理密植 科学排灌 施肥 及时清除病残株 并 集中销毁 7 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 或黑光灯 昆虫性诱剂 粘虫板等诱杀害虫 夏季大棚 覆 盖顶膜 裙 膜 改成 防虫网 隔离防虫 DB33 T 717 2016 6 7 5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使用 印楝素 乙蒜素等 生物农 药防病避虫 7 6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按 GB T 4285和 NY T 1276的 规定执行 选用已登记的农药或经农业推广部门试验后推荐的 高效 低毒 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 矿物源农药及生 物源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 高残留农药 禁止使用农药的种类见附录 A 7 7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 具体防治方案见附录 A 8 采收 8 1 采收时间 春笋采收期为 1 月下旬 4 月上旬 夏笋采收期为 5 月中旬 8 月中旬 秋笋采收期为 9 月中旬 11 月上旬 每天早晨采收一次 夏季可早晚各采收一次 8 2 采笋方法 待芦笋长至 25 cm 30 cm时 用手握住基部 将其轻轻扭转 拔起 8 3 采后处理 芦笋采收后先剔除有病虫 弯曲 头部开放或机械损伤的幼茎 再分级整理 于采收后 6 h内完成 预冷 保鲜温度控制在 2 5 9 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见附录 B DB33 T 717 2016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A 1 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 滴滴涕 毒杀芬 二溴氯丙烷 杀虫脒 二溴乙烷 除草醚 艾氏剂 狄氏剂 汞制剂 砷 铅类 敌枯双 氟乙酰胺 甘氟 毒鼠强 氟乙酸钠 毒鼠硅 甲胺磷 氟虫腈 甲基对硫磷 对 硫磷 久效磷 磷胺 甲拌磷 甲基异柳磷 特丁硫磷 甲基硫环磷 治螟磷 磷化 钙 磷化镁 磷化 锌 硫线磷 内吸磷 克百威 涕灭威 灭线磷 硫环磷 蝇毒磷 地虫硫磷 氯唑磷 苯线磷 氧化 乐果 五氯酚钠 三氯杀螨醇 氯磺隆 胺苯磺隆 甲磺隆 福美胂 福美甲胂 毒死 蜱 三唑 磷等其 他高毒 高残留农药 A 2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 A 1 表 A 1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茎枯病 主要危害茎 侧枝 开始在茎上出 现 水浸状斑点 扩大成梭形或线形 暗褐色斑 最后呈长纺锤形或椭圆 形 中央赤褐色 凹陷 其上散生 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斑绕茎一周后 病部以上的茎叶干枯 严重地块似 火烧状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科学 灌溉 雨后及时排水 在清园和发病初期可用 25 吡唑醚菌酯乳剂 2 000 倍水溶 液 或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 水溶 液 或 80 乙蒜素 乳剂 800 1 000 倍 水溶 液等 每隔 7 天浇根 1 次 连续 2 次 3 次 采 收 前 15 d 20 d 应停止用药 褐斑病 主要危害茎杆 侧枝及拟叶柄 枝 杆发病产生圆形至椭圆形中间淡褐 色边缘深褐色或红褐色病斑 发病 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枝杆 发病严 重时 病斑布满整个枝杆 植株干 枯死亡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水溶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000 1500 倍液等 兑水喷雾 视病情 隔 7 天 10 天 1 次 根腐病 主要危害根部 病菌侵染后根部腐 烂 仅留根的表皮 呈赤紫色 植 株矮小 黄化 枯死 石灰粉或石灰氮土壤消毒处理 75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800 1 000倍液等处理 DB33 T 717 2016 8 表 A 1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方法 续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蓟马 蚜虫 多危害 嫩茎 阴雾天 危害严重 能使叶片卷缩 嫩 茎 扭曲 生长停 止 造成严重减产 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 在植株群体上方 20 cm 30 cm 按每 667m2 放 置 25 块 30 块 规格 25 cm 40 cm 在初发生时用 2 5 乙基 多杀菌素悬浮剂 1 500 倍 水溶 液 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 水溶 液 或 1 8 阿维菌素乳油 3 000 6 000 倍 水溶 液 等喷雾防治 每隔 7 天 10 天 1 次 喷施 1 次 2 次 斜纹 夜蛾 甜菜夜蛾 主 要以幼虫为害全株 小龄时群集 叶背啃食 3 龄后分散为害叶片 嫩 茎 其食性 较 杂 可 危害各器官 老龄时形成暴食 是一种危害性很 大的害虫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 主 要有 3 种 淡绿色 黑褐色 土黄 色 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悬挂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诱捕器 内置性诱剂诱捕成虫 每 667 m2 分别悬挂 1 个 2 个 高度以 1 5 m 2 m为宜 每 4 周 6 周更换一 次诱芯 发现 幼虫为害 时 用 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乳油 6 000倍 水溶 液 或 10 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2000倍水溶 液 或 5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 剂 1500倍水溶液等 喷 雾防治 每隔 7 天 10 天 1 次 喷施 1次 2次 蝼蛄等 地下害虫 种子 幼芽或幼苗的根茎部咬断 被咬处成乱麻状 造成幼苗凋枯死 亡 1 联苯 噻虫胺颗粒剂 每 667 m2土壤撒施 3 kg 4 kg DB33 T 717 2016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大棚绿芦笋 标准化 生产模式图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图 B 1 图 B 1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目标产量与群体结构 目标 产量 1500 1800 公斤 栽植 方式 3 月中旬 5 月上 旬播种 5 月上旬至 6 月下旬移栽 秋播以 8 月下旬 9 月上旬为 宜 次年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移栽 也可 于 9 月下旬 10 月上 旬移栽 种植密度每 亩 1300 1700 株 地块 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 地 下水位较低 排灌方 便 土层深厚 土质 疏松 肥力较好 pH 值 6 0 7 5 的壤土或 砂壤土 月份 三月中旬 五月上旬 五月上旬 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 十一月中旬 十一月下旬 一月中旬 一月下旬 四月上旬 三月 下旬 四月上旬 五月中旬 八月中旬 八月中下旬 九月中旬 十一月上旬 物 候 期 育苗期 移栽期 幼株期 冬季管理期 春笋采收期 春母茎留养期 夏笋采收期 秋母茎留养期 秋笋采收期 主要 生产 操作 要点 1 用种量 一般为 40g 667m2 50g 667m2 2 播前进行浸种 消 毒 催芽 3 单粒点播 播后覆盖 营养土 并加强保温保 湿 4 出苗后注意通风换 气 控温降湿 同时加 强蝼蛄防治 1 移栽前深翻土壤 开种 植沟 施入基肥 2 移栽 秧苗大小分级 带土移 栽 单行种植 行 距 1 3 1 6 米 株距 25 35 厘米 3 安装滴灌系统 1 保持土壤湿润 促进活 棵 活棵后控水促根 2 及时中耕除草 保持土 壤疏松 中耕结合培土 同时避免伤及嫩茎和根 系 3 加强病虫害防治 1 秋母茎枯黄时进行拔秆清 园 2 冬季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 3 覆盖保温 于 12 月中旬 12 月底 拔秆清园施冬肥后 覆 膜保温增温 促早栽培的可在 冬季低温期间采用多层覆盖保 温 1 芦笋长至 25 30 厘米 时即可采收 采笋于每 天早晨进行 2 采笋期间注意土壤保 湿 适时追肥 3 温度管理 白天 将棚 内气温控制在 25 30 夜间保持 12 以 上 1 在覆膜大棚内留养母 茎 留母茎期间注意土壤 控湿 2 二年生每棵盘留 2 4 支 三年生每株盘留 4 6 支 四年生 及 以上每株盘 留 6 8 支 均匀留养 3 及时整枝疏枝和病虫 防治 1 保持土壤水分供应充 足 并适时追肥 2 高温期撤除裙膜通风 降温 在傍晚滴灌灌水 3 早 晚各采收一次 确保农药安全间隔期 4 采后及时分级整理 并在 6 小时内预冷 保鲜 温度控制在 2 5 1 在避雨条件下留养 秋母茎 并保持土表 相对干燥 2 三年生以内每株盘 留 6 10 支 三年生以 上每株盘留 10 15 支 3 偏酸性土壤在两次 养茎前每亩施 40 公 斤生石灰调酸 消毒 1 加强芦笋病虫害综合防 治 采笋期间尽量少施化 学药剂 2 合理追肥 提倡利用滴 灌进行肥水同灌 3 采收的芦笋确保农药安 全间隔期 4 秋笋采收结束后进入冬 季管理期 防治原则 遵循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等技术 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化学农药 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 值内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 苗 及时盖膜避雨栽培 保持基地环境整洁 做好夏笋采收 结束和秋笋采收结束时的二次 清园 合理密植 科学排灌 施肥 发病季节 及时清除病残株 并集中销毁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 或黑光灯 昆 虫性诱剂 粘虫板等诱杀害虫 夏季大棚盖顶 膜 裙膜改成防虫网隔离防虫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控制病虫害 的发生和为害 使用印楝素 乙蒜素等生物农 药防病避虫 防治对象 药剂中文通用名 施用浓度 安全间隔期 天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茎枯病 吡唑醚菌酯 25 乳剂 2000倍液 15 1 代森锰锌 80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15 2 茎枯病 蓟 马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乙蒜素 80 乳剂 800 1000倍液 15 2 绿色防控 褐斑病 代森锰锌 80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15 2 异菌脲 50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7 3 根腐病 石灰粉或石灰氮 土壤消毒处理 7 15 1 敌克松 75 可湿性粉剂 800 1000倍液 7 10 1 蓟马 蚜虫 乙基多杀菌素 2 5 悬浮剂 1500倍液 7 2 褐斑病 蚜 虫 杀虫灯 诱捕器 吡虫啉 10 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10 2 阿维菌素 1 8 乳油 3000 6000倍液 7 2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5 乳油 6000倍液 3 2 溴氰虫酰胺 10 悬浮剂 2000倍液 7 2 氯虫苯甲酰胺 5 悬浮剂 1500倍液 1 2 根腐病 蝼蛄 粘虫板 防虫网 蝼蛄 联苯 噻虫胺 1 颗粒剂 3 4kg 亩撒施 8 1 芦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及要求 1 产地环境 NY T 5010 无 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2 农药 应符合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 T 1276 农药 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肥料 应符合 NY 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4 采收 禁止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采收 芦笋上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 滴滴涕 毒杀芬 二溴 氯丙烷 杀虫脒 二溴乙烷 除草醚 艾 氏剂 狄氏剂 汞制剂 砷 铅类 敌枯双 氟乙酰胺 甘氟 毒鼠强 氟乙酸钠 毒鼠硅 甲胺磷 氟虫腈 甲基对硫磷 对硫磷 久效磷 磷 胺 甲拌磷 甲基异柳磷 特丁硫磷 甲基硫环磷 治螟磷 磷化钙 磷 化镁 磷化锌 硫线磷 内吸磷 克百威 涕灭威 灭线磷 硫环磷 蝇 毒磷 地虫硫磷 氯唑磷 苯线磷 氧化乐果 五氯酚钠 三氯杀螨醇 氯磺隆 胺苯磺隆 甲磺隆 福美胂 福美甲胂 毒死蜱 三唑磷等其他 高毒 高残留农药 肥料使用建议 公斤 亩 基 肥 施腐熟有机肥 2000 3000公斤 三元复混 合 肥 30 40公斤 钙镁磷肥 50公斤 春 肥 春母茎留养成株后施三元复混 合 肥 10 15公斤 夏笋采收 期间 前期每 20天 后期每 15天施三元复 混 合肥 15 20公 斤 共 2 3次 秋 肥 春母茎拔除后秋母茎留养前沟施腐熟有机肥 1000公斤或三元 复混 合 肥 25公斤 秋母茎留养后 视植株长势 前期每 15 天施三元复混 合 肥 15 20公斤 共 2 3次 后期可结合防病 治虫喷施 1 2次 含钾叶面肥 冬 肥 12月中下旬冬季清园后 沟施腐熟有机肥 1500公斤 三元复混 合 肥 30 50公斤 编制依据 GB 4285 GB 5084 NY T 496 NY T 1276 NY T 5010等 起草单位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 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 广中心等
展开阅读全文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