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2013.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甘蓝20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甘蓝20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甘蓝20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甘蓝20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甘蓝20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 020 20 B 0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NY T 20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 测试指南 结球甘蓝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and B oleracea L var rubra DC UPOV TG 48 7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Cabbage NEQ 报批稿 发布 实施 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部 发 布 目 次 前 言 I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符号 2 5 繁殖材料的要求 3 6 测试方法 3 7 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3 8 性状表 4 9 分组性状 4 10 技术问卷 4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甘蓝性状表 5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甘蓝性状表的解释 13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甘蓝技术问卷 34 NY T 201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 T 1 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 采用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 指南 TG 48 7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CABBAGE 本标准对应于 UPOV 指南 TG 48 7 与 TG 48 7 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 UPOV 指南 TG 48 7 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 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 幼苗 子叶颜色 幼苗 下胚轴颜色 外叶 花青苷显色 外叶 数目 外叶 叶缘波状大小 外叶 缺刻 外叶 叶缘波状密度 外叶 叶脉 外叶 叶柄长度 外叶 叶柄横切面形状 叶球 顶端形状 叶球 覆盖包叶数 叶球 叶球相对于外叶位置 叶球 质量 叶球 中心柱横径 叶球 球内花茎 自交亲和性 不育标记基因 田间 耐热性 耐抽薹性 病毒病抗性 黑腐病抗性 根肿病抗性 共 23 个性状 删除了 外叶 叶腋芽 叶球 边缘反卷 叶球 最大球茎位置 叶球 球叶 叶面疱状凸起 4 个性状 调整了 植株 株型 外叶 大小 外叶 叶面疱状凸起 外叶 蜡粉 外叶 叶缘 波状密度 叶球 纵切面形状 叶球 覆盖包叶花青素 叶球 球内颜色 叶球 紧实度 叶球 中心柱相对长度 叶球 熟性 叶球 裂球性 雄性不育性 共 13 个性状的表达状态 将 雄性不育性 自交亲和性 不育标记基因 田间耐热性 耐抽薹性 病毒病抗性 黑腐病抗性 根肿病抗性 枯萎病抗性 共 9 个性状列入选测性状表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277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刘玉梅 方智远 吕波 丁万霞 李成琼 杨丽梅 堵苑苑 庄木 张扬勇 孙培田 李占省 NY T 201 2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结球甘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结球甘蓝 以下简称甘蓝 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和结果 判定的一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结球甘蓝中的普通甘蓝 紫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and B oleracea L var rubra DC 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和结果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9557 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GB T 19557 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群体测量 single measurement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测量 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3 2 个体测量 measurement of a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测量 获得一组个体记录 3 3 群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a single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目测 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3 4 个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目测 获得一组个体记录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MG 群体测量 MS 个体测量 VG 群体目测 VS 个体目测 QL 质量性状 QN 数量性状 PQ 假质量性状 标注性状为UPOV用于统一品种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状 除非受环境条件限制性状的表达状态 无法测试 所有UPOV成员都应使用这些性状 a f 标注内容在B 2 中进行了详细解释 标注内容在B 3中进行了详细解释 NY T 201 3 本文件中下划线是特别提示测试性状的适用范围 5 繁殖材料的要求 5 1 繁殖材料以种子形式提供 5 2 基本性状提交的种子数量至少 20g 选择性性状递交种子数量至少 8g 5 3 提交的繁殖材料应外观完整 活力高 无病虫侵害 繁殖材料的具体质量要求如下 净度 99 0 发芽率 70 含水量 7 5 4 提交的繁殖材料一般不进行任何影响品种性状正常表达的处理 如种子包衣处理 如果已处理 应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 5 5 提交的繁殖材料应符合中国植物检疫的有关规定 6 测试方法 6 1 测试周期 测试周期至少为两个独立的生长周期 6 2 测试地点 测试通常在一个地点进行 如果某些性状在该地点不能充分表达 可在其他符合条件的地点对其 进行观测 6 3 田间试验 6 3 1 试验设计 申请品种和近似品种相邻种植 采用育苗移栽 每个小区每重复不少于 30 株 适宜行株距 设 2 次重复 6 3 2 田间管理 可按当地大田生产管理方式进行 6 4 性状观测 6 4 1 观测时期 性状观测应按照表A 1和表A 2列出的生育阶段进行 生育阶段描述见表 B 1 6 4 2 观测方法 性状观测应按照表A 1和表A 2规定的观测方法 VG VS MG MS 进行 部分性状观测方法见附 录B 的B 2和B 3 6 4 3 观测数量 除非另有说明 个体观测性状 VS MS 植株取样数量不少于20个 在观测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时 每个植株取样数量应为1个 群体观测性状 VG MG 应观测整个小区或规定大小的混合样本 6 5 附加测试 必要时 可选用表A 2中的性状或本指南未列出的性状进行附加测试 7 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7 1 总体原则 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按照GB T 19557 1确定的原则进行 7 2 特异性的判定 申请品种应明显区别于所有已知品种 在测试中 当申请品种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近似品种具有 明显且可重现的差异时 即可判定申请品种具备特异性 7 3 一致性的判定 NY T 201 4 对于常规品种 一致性判定时 采用 2 的群体标准和至少 95 的接受概率 当样本大小为 20 41 株时 最多可以允许有 2 个异型株 当样本大小为 42 69 株时 最多可以允许有 3 个异型株 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 采用1 的群体标准和至少95 的接受概率 当样本大小为20 35株时 最多允许有1个异型株 当样本大小为36 70株时 最多允许有2个异型株 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 一致性判定时 采用 3 的群体标准和至少 95 的接受概率 当样本大小为 20 41 株时 最多可以允许有 3 个异型株 当样本大小为 42 69 株时 最多可以允许有 5 个异型株 7 4 稳定性的判定 如果一个品种具备一致性 则可认为该品种具备稳定性 一般不对稳定性进行测试 必要时 可以种植该品种的下一批种子 与以前提供的繁殖材料相比 若性状表达无明显变化 则可判定该品种具备稳定性 8 性状表 根据测试需要 将性状分为基本性状 选测性状 基本性状是测试中必须使用的性状 甘蓝基本 性状见表A 1 甘蓝可以选择测试的性状见表 A 2 8 1 概述 性状表列出了性状名称 表达类型 表达状态及相应的代码和标准品种 观测时期和方法等内容 8 2 表达类型 根据性状表达方式 将性状分为质量性状 假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三种类型 8 3 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 8 3 1 每个性状划分为一系列表达状态 以便于定义性状和规范描述 每个表达状态赋予一个相应的 数字代码 以便于数据记录 处理和品种描述的建立与交流 8 3 2 对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 所有的表达状态都应当在测试指南中列出 对于数量性状 为了 缩小性状表的长度 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以不列出 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描述为前一个表达状态 到后一个表达状态的形式 8 4 标准品种 性状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状有关表达状态可参考的标准品种 以助于确定相关性状的不同表达状态 和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差异 9 分组性状 本文件中 品种分组性状如下 a 外叶 颜色 表A 1性状11 b 叶球 纵切面形状 表A 1 性状33 c 叶球 横径 表A 1性状 37 d 叶球 紧实度 表A 1性状 43 e 叶球 熟性 表A 1性状 46 1 46 3 10 技术问卷 申请人应按附录C格式填写甘蓝技术问卷 NY T 201 5 规范性附录 甘蓝性状表 A 1 甘蓝基本性状见表 A 1 表 A 1 甘蓝基本性状表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浅绿色 1 中等绿色 8398 2 深绿色 京丰一号 3 浅紫色 4 1 幼苗 子叶颜色 PQ 21 VG 紫色 5 黄绿色 8398 1 中等绿色 2 深绿色 3 浅紫色 4 2 幼苗 下胚轴颜色 PQ 21 VG 紫色 5 直立 1 半直立 春丰 2 半开展 中甘 11 号 3 3 植株 株型 QN a 50 VG 开展 京丰一号 4 极矮 1 矮 中甘 11 号 2 中 中甘 15 号 3 高 中甘 8 号 4 4 植株 高度 QN 50 MS 极高 晚丰 5 小 中甘 12 号 1 中 庆丰 2 5 植株 开展度 QN b 50 MS 大 晚丰 3 短 8398 1 中 春眠 2 6 叶球 外茎长度 QN 50 MS 长 春丰 3 椭圆形 1 卵圆形 中甘 12 号 2 圆形 中甘 15 号 3 横椭圆形 庆丰 4 7 外叶 形状 PQ a 50 VG 倒卵圆形 8398 5 短 中甘 11 号 1 中 中甘 15 2 8 外叶 长度 QN a 50 MS 长 庆丰 3 NY T 201 6 表 A 1 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窄 中甘 11 号 1 中 中甘 15 号 2 9 外叶 宽度 QN a 50 MS 宽 庆丰 3 凹 庆丰 1 平 中甘 12 号 2 10 外叶 叶端形状 QN a 50 VG 凸 春眠 3 黄绿色 黄苗 1 绿色 中甘 11 号 2 灰绿色 中甘 8 号 3 蓝绿色 春丰 4 11 外叶 颜色 PQ c 50 VG 紫色 5 浅 3 中 5 12 外叶 颜色深度 QN c 50 VG 深 7 无或极弱 中甘 15 号 1 弱 春丰 3 中 5 13 外叶 花青苷显色 QN b 50 VG 强 7 少 中甘 11 号 1 中 8398 2 14 外叶 数目 QN b 50 MS 多 3 无或极少 1 少 8398 3 中 京丰一号 5 多 中甘 8 号 7 15 外叶 蜡粉 QN b 50 VG 极多 9 无或极稀 中甘 15 号 1 稀 庆丰 3 中 春丰 5 16 外叶 叶缘波状密度 QN c 50 VG 密 7 小 中甘 11 号 3 中 中甘 9 号 5 17 外叶 叶缘波状大小 QN c 50 VG 大 7 表 A 1 续 NY T 201 7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无 中甘 11 号 118 外叶 缺刻 QL c 50 VG 有 庆丰 9 无 中甘 11 号 119 外叶 反曲 QL b 5 VG0 有 庆丰 9 无或极弱 1 弱 中甘 11 号 3 中 中甘 9 号 5 强 7 20 外叶 叶面波纹 QN b 50 VG 极强 9 无 1 弱 中甘 15 号 3 中 庆丰 5 21 外叶 叶面疱状凸 起 QN b 50 VG 强 7 小 中甘 15 号 3 中 庆丰 5 22 外叶 叶面疱状凸起 大小 QN b 50 VG 大 7 不明显 1 中 中甘 11 号 2 23 外叶 叶脉 PQ b 50 VG 明显 庆丰 3 短 8398 1 中 京丰一号 2 24 外叶 叶柄长度 QN d 50 MS 长 春眠 3 扁 8398 1 中 中甘 11 号 2 25 外叶 叶柄横切面 形状 PQ d 50 VG 圆 庆丰 3 低于 1 等于 中甘 11 号 2 26 叶球 叶球相对于外 叶位置 QN e 50 VG 高于 8398 3 不覆盖 1 半覆盖 2 27 叶球 覆盖类型 PQ e 50 VG 完全覆盖 8398 3 NY T 201 8 表 A 1 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1 片 1 2 片 2 3 片 3 28 仅适用于叶球覆盖 的品种 叶球 覆 盖包叶数 QN e 50 VG 4 片 4 无或极弱 1 弱 3 中 5 29 叶球 覆盖包叶花 青甙显色强度 QN e 50 VG 强 7 黄绿色 黄苗 1 绿色 中甘 11 号 2 灰绿色 中甘 8 号 3 蓝绿色 春丰 4 30 叶球 颜色 PQ e 50 VG 紫色 5 浅 3 中 5 31 叶球 球色深度 QN e 50 VG 深 7 极小 1 小 2 中 3 大 4 32 1 仅适用于尖球类型 叶球 质量 QN e 50 MS 极大 5 极小 1 小 2 中 8398 3 大 4 32 2 仅适用于圆球类型 叶球 质量 QN e 50 MS 极大 5 极小 1 小 2 中 中甘 8 号 3 大 晚丰 4 32 3 仅适用于扁球类型 叶球 质量 QN e 50 MS 极大 5 扁圆形 京丰一号 1 横椭圆形 庆丰 2 圆形 8398 3 椭圆形 4 倒卵圆形 5 宽卵圆形 矮尖 6 33 叶球 纵切面形状 PQ e 50 VG 卵圆形 尖 春丰 7 NY T 201 9 表 A 1 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凹 1 平 京丰一号 2 34 叶球 纵切面基部 形状 PQ e 50 VG 凸 8398 3 平 京丰一号 1 圆 8398 2 35 叶球 顶端形状 PQ e 50 VG 尖 春丰 3 窄 中甘 11 号 1 中 庆丰 2 36 叶球 横径 QN e 50 MS 宽 晚丰 3 短 中甘 12 号 1 中 中甘 15 号 2 37 叶球 纵径 QN e 50 MS 长 庆丰 3 极短 中甘 12 号 1 短 8398 2 中 庆丰 3 长 春丰 4 38 叶球 中心柱相对 长度 QN e 50 MS VG 极长 5 窄 1 中 8398 2 39 叶球 中心柱横径 QN e 50 MS 宽 庆丰 3 白色 庆丰 1 浅黄色 2 黄色 8398 3 绿色 4 40 叶球 球内颜色 PQ e 50 VG 紫色 5 浅 3 中 5 41 叶球 球内颜色深 度 QN e 50 VG 深 7 细密 8398 342 叶球 球内结构 QN e 50 VG 中等 京丰一号 5 NY T 201 10 粗糙 7 NY T 201 11 表 A 1 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松 3 中 中甘 8 号 5 紧 8398 7 43 叶球 紧实度 QN e 50 MS VG 极紧 中甘 15 号 9 无 144 叶球 球内花茎 QN e 50 VG 有 9 易 1 中 中甘 11 号 2 不易 京丰一号 3 45 叶球 裂球性 QN e 50 VG 极不易 4 极早 中甘 12 号 1 早 8398 2 中 庆丰 3 晚 京丰一号 4 46 1 仅适用于春甘蓝 叶球 熟性 QN e 50 VG 极晚 5 极早 1 早 中甘 8 号 2 中 3 晚 中甘 9 号 4 46 2 仅适用于夏 秋甘蓝 叶球 熟性 QN e 50 VG 极晚 晚丰 5 极早 1 早 春丰 2 中 春眠 3 晚 京丰一号 4 46 3 仅适用于露地越冬 甘蓝 叶球 熟性 QN e 50 VG 极晚 5 NY T 201 12 A 2 甘蓝选测性状见表 A 2 表 A 2 甘蓝选测性状表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可育 1 细胞质不育 2 显性核不育 3 隐性核不育 4 47 雄性不育性 QL f 81 82 83 VS 其它 5 不亲和 1 弱亲和 2 中亲和 3 48 自交亲和性 PQ f 81 82 90 VS 亲和 4 无 149 不育标记基因 QL 82 VS 有 9 弱 3 中 5 50 田间耐热性 QN 41 42 VG 强 7 极弱 1 弱 3 中 5 强 7 51 耐抽薹性 QN 40 VG 极强 9 高感 1 感 3 中抗 5 抗 7 52 病毒病抗性 QL QN 23 VG 高抗 9 高感 1 感 3 中抗 5 抗 7 53 黑腐病抗性 QL QN 24 VG 高抗 9 高感 1 感 3 中抗 5 抗 7 54 根肿病抗性 QL QN 24 VG 高抗 9 NY T 201 13 高感 1 感 3 中抗 5 抗 7 55 枯萎病抗性 QL 22 VG 高抗 9 NY T 201 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甘蓝性状表的解释 B 1 甘蓝生育阶段 见表B 1 表B 1 甘蓝生育阶段表 生育阶段代码 描述 00 干种子 10 发芽期 20 幼苗期 21 一叶一心 22 二叶一心 拉十字 23 三叶一心 24 五叶一心 25 七叶一心 30 莲座期 40 结球期 41 结球初期 42 结球中期 43 结球末期 50 收获期 60 贮藏期 70 显蕾期 50 植株显蕾 80 开花期 81 开花始期 植株主枝花朵开花 82 开花中期 植株上 50 的花蕾已开花 83 开花末期 植株上 80 的花蕾已开花 90 种子收获期 NY T 201 15 B 2 涉及多个性状的解释 a 成熟植株最大外叶 b 成熟植株外叶 c 成熟植株中部外叶 d 成熟植株最大外叶叶柄 e 成熟叶球 f 健全花 B 3 涉及单个性状的解释 性状分级和图中代码见表A 1 以下凡是需用测量工具测得或计算方法得到的数值 均保留到小数点后 2 位 性状 3 植株 株型 见表 B 1 定义 正常收获时叶簇生长状态 即外叶叶柄与土壤平面的夹角 1 直立 夹角大于或等于 85 2 半直立 夹角大于或等于 55 小于 85 3 半开展 夹角大于或等于 30 小于 55 4 开展 夹角小于 30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外叶叶柄与地面所成的角度 观测方法 目测 按表 B 1 进行分级 表 B 1 植株 株型的分级部分 收获时外叶叶柄与地 面所成的夹角度数 85 55 85 不含 85 30 55 不含 55 30 株型分类 直立 半直立 半开展 开展 代码 1 2 3 4 性状 4 植株 高度 见 表 B 2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植株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至植株最高处 观测方法 测量植株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至植株最高处的自然高度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2 进行分级 表 B 2 植株 高度的分级部分 高度 cm 20 20 25 不含 25 25 30 不含 30 30 40 不含 40 40 级别 极矮 矮 中 高 极高 代码 1 2 3 4 5 NY T 201 16 性状 5 植株 开展度 见表 B 3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植株外叶 观测方法 测量植株外叶自然开展最大距离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3 进行分级 表 B 3 开展度的分级部分 开展度 cm 50 50 70 不含 70 70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1 2 3 性状 6 叶球 外茎长度 见表 B 4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基部距地面的距离 观测方法 测量叶球基部距地面的距离 以厘米为单位表示 按表 B 4 进行分级 表 B 4 叶球 外茎长度的分级部分 外茎长度 cm 5 5 7 不含 7 7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1 2 3 性状 7 外叶 形状 见图 B 1 表 B 5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 观测方法 目测 按图 B 1 表 B 5 进行分级 椭圆形 卵圆形 圆形 横椭圆形 倒卵圆形 图 B 1 外叶 形状 NY T 201 17 表 B 5 外叶 形状的分级部分 级别 椭圆形 卵圆形 圆形 横椭圆形 倒卵圆形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8 外叶 长度 见表 B 6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 观测方法 测量叶片下部叶翼基部至叶片先端的长度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6 进行分级 表 B 6 外叶 长度的分级部分 外叶长度 cm 28 28 38 不含 38 38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1 2 3 性状 9 外叶 宽度 见表 B 7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 观测方法 测量叶片最宽部位的宽度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7 进行分级 表 B 7 外叶 宽度的分级部分 宽度 cm 25 25 35 不含 35 35 级别 窄 中 宽 代码 1 2 3 性状 10 外叶 叶端形状 见图 B 2 表 B 8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 观测方法 目测 收获时最大外叶叶尖 主脉前端 边缘的凹凸状况 参照图 B 2 按表 B 8 进行分 级 NY T 201 18 凹 平 凸 图 B 2 外叶 叶端形状 表 B 8 外叶 叶端形状的分级部分 级别 凹 平 凸 代码 1 2 3 性状 11 外叶 颜色 见图 B 3 表 B 9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中部外叶 观测方法 目测 参照图 B 3 按表 B 9 进行分级 黄绿色 绿色 灰绿色 蓝绿色 紫色 图 B 3 外叶 颜色 NY T 201 19 表 B 9 外叶 颜色的分级部分 级别 黄绿色 绿色 灰绿色 蓝绿色 紫色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13 外叶 花青苷显色 观测时期 下霜后收获期 观测部位 外叶 观测方法 目测 性状 14 外叶 数目 见表 B 10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外叶 观测方法 测定叶球外部现存叶片数 不包括落叶 按表 B 10 进行分级 表 B 10 外叶 数目的分级部分 叶片数 11 11 16 不含 16 16 级别 少 中 多 代码 1 2 3 性状 16 外叶 叶缘波状密度 见图 B 4 表 B 11 观测时间 收获期 观测部位 中部外叶 观测方法 目测中部外叶叶缘波状的多少 参照图 B 4 按表 B 11 进行分级 无或极希 希 中 密 图 B 4 外叶 叶缘波状密度 表 B 11 外叶 叶缘波状密度的分级部分 级别 无或极希 希 中 密 代码 1 3 5 7 NY T 201 20 性状 17 外叶 叶缘波状大小 见图 B 5 表 B 12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中部叶片 观测方法 目测中部外叶叶缘波状的大小程度 结合图 B 5 表 B 12 进行分级 小 中 大 图 B 5 外叶 叶缘波状大小 表 B 12 外叶 叶缘波状大小的分级部分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3 5 7 性状 18 外叶 缺刻 见表 B 13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中部叶片外叶叶缘 观测方法 目测外叶叶缘是全缘还是有缺刻 按表 B 13 进行分级 表 B 13 外叶 缺刻的分级部分 级别 无 有 代码 1 9 性状 24 外叶 叶柄长度 见表 B 14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叶柄 观测方法 测量收获时最大外叶叶柄的长度 从叶柄基部到叶翼处 以厘米为单位表示 按表 B 14 进 行分级 表 B 14 叶柄 长度的分级部分 长度 cm 2 2 3 不含 3 3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1 2 3 NY T 201 21 性状 25 外叶 叶柄横切面形状 见图 B 6 表 B 15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最大外叶叶柄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最大外叶叶柄中部横切面的形状 参照图 B 6 按表 B 15 进行分级 扁 中 圆 图 B 6 外叶 叶柄横切面形状 表 B 15 外叶 叶柄横切面形状的分级部分 形状分类 扁 中 圆 代码 1 2 3 性状 26 叶球 叶球相对于外叶位置 见表 B 16 定义 收获时叶球与外叶的相对位置 1 低于 叶球高度小于外叶的高度 2 等于 叶球高度等于外叶高度 3 高于 叶球高度高于外叶高度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和外叶的相对位置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和外叶的相对位置 按表 B 16 进行分级 表 B 16 叶球 叶球相对于外叶位置的分级部分 级别 低于 等于 高于 代码 1 2 3 性状 27 叶球 覆盖类型 见 图 B 7 表 B 17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顶部被包叶覆盖的程度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顶部被包叶覆盖的程度 参照图 B 7 按表 B 17 进行分级 NY T 201 22 不覆盖 半覆盖 完全覆盖 图 B 7 叶球覆盖类型 表 B 17 叶球 覆盖类型的分级部分 级别 不覆盖 半覆盖 完全覆盖 代码 1 2 3 性状 30 叶球 颜色 见图 B 8 表 B 18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中上部至顶部 观测方法 目测 参照图 B 8 按表 B 18 进行分级 黄绿色 绿色 灰绿色 蓝绿色 紫色 图 B 8 叶球 颜色 NY T 201 23 表 B 18 叶球 颜色的分级部分 级别 黄绿色 绿色 灰绿色 蓝绿色 紫色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32 叶球 质量 见表 B 19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除掉外茎和外叶后的单球质量 观测方法 测量收获时除掉外茎和外叶后的单球质量 以 kg 为单位表示 按表 B 19 进行分级 表 B 19 叶球 质量的分级部分 单球质量 kg 尖球类型 0 4 0 4 0 6 不含 0 6 0 6 0 8 不含 0 8 0 8 1 5 不含 1 5 1 5 单球质量 kg 圆球类型 0 5 0 5 0 8 不含 0 8 0 8 1 2 不含 1 2 1 2 2 0 不含 2 0 2 0 单球质量 kg 扁球类型 1 0 1 0 1 5 不含 1 5 1 5 2 0 不含 2 0 2 0 3 5 不含 3 5 3 5 级别 极小 小 中 大 极大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33 叶球 纵切面形状 见 图 B 9 表 B 20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纵切面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纵切面的形状 参照图 B 9 按表 B 20 进行分级 1 扁圆形 2 横椭圆形 3 圆形 NY T 201 24 4 椭圆形 5 倒卵圆形 6 宽卵圆形 矮尖 7 卵圆形 尖 图 B 9 叶球 纵切面形状 表 B 20 叶球 纵切面形状的分级部分 级别 扁圆形 横椭圆形 圆形 椭圆形 倒卵圆形 宽卵圆形 矮尖 卵圆形 尖 代码 1 2 3 4 5 6 7 性状 34 叶球 纵切面基部形状 见图 B 10 表 B 21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纵切面基部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纵切面基部的形状 参照图 B 10 按表 B 21 进行分级 凸 平 凹 图 B 10 叶球 纵切面基部形状 表 B 21 叶球 纵切面基部形状的分级部分 级别 凹 平 凸 代码 1 2 3 性状 35 叶球 顶端形状 见图 B 11 表 B 22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顶部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顶部的形状 参照图 B 11 按表 B 22 进行分级 NY T 201 25 平 圆 尖 图 B 11 叶球 顶端形状 表 B 22 叶球 顶端形状的分级部分 级别 平 圆 尖 代码 1 2 3 性状 36 叶球 横径 见表 B 23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测量叶球横切面的最大横径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23 进行分级 表 B 23 叶球 横径的分级部分 宽度 cm 16 16 23 不含 23 23 级别 窄 中 宽 代码 1 2 3 性状 37 叶球 纵径 见表 B 24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测量收获时叶球纵切面的最大纵径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24 进行分级 表 B 24 叶球 纵径分级部分 高度 cm 14 14 17 不含 17 17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1 2 3 性状 38 叶球 中心柱相对长度 见表 B 25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NY T 201 26 观测方法 测量叶球纵切后从叶球内茎底部到茎尖处最大距离 L 1 和叶球高度 L 然后计算比值 L1 L 按表 B 25 进行分级 表 B 25 叶球 中心柱相对长度的分级部分 L1 L 1 3 1 3 1 2 不含 1 2 1 2 3 5 不含 3 5 3 5 2 3 不含 2 3 2 3 级别 极短 短 中 长 极长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39 叶球 中心柱横径 见表 B 26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测量收获时叶球纵切后叶球内茎最宽处的距离 以厘米表示 按表 B 26 进行分级 表 B 26 叶球 中心柱横径的分级部分 中心柱横径 cm 3 0 3 0 4 0 不含 4 0 4 0 级别 窄 中 宽 代码 1 2 3 性状 40 叶球 球内颜色 见图 B 12 按表 B 27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纵剖面 观测方法 目测叶球纵剖面中上部主体色 参照图 B 12 按表 B 27 进行分级 白色 浅黄色 NY T 201 27 黄色 浅绿色 紫色 图 B 12 叶球 球内颜色 表 B 27 叶球 球内颜色的分级部分 级别 白色 浅黄色 黄色 浅绿色 紫色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42 叶球 球内结构 见图 B 13 表 B 28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纵切后的球内结构 参照图 B 13 按表 B 28 进行分级 细密 中等 粗糙 图 B 13 叶球 球内结构 表 B 28 叶球 球内结构的分级部分 级别 细密 中等 粗糙 代码 3 5 7 性状 43 叶球 紧实度 见表 B 29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测量叶球单球重 叶球横径 叶球纵径 按公式 B 1 计算叶球紧实度 然后按表 B 29 进 NY T 201 28 行分级 X B 1 26HDW 式中 X 叶球紧实度 W 单叶球质量 单位为克 g D 叶球横径 单位为厘米 cm H 叶球纵径 单位为厘米 cm 表 B 29 叶球 紧实度的分级部分 叶球紧实度 0 38 0 38 0 5 不含 0 5 0 5 0 65 不含 0 65 0 65 级别 松 中 紧 极紧 代码 3 5 7 9 性状 44 叶球 球内花茎 见表 B 30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目测收获时叶球内茎是否伸长并出现花蕾 按表 B 30 进行分级 表 B 30 叶球 球内花茎的分级部分 级别 无 有 代码 1 9 性状 45 叶球 裂球性 见表 B 31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统计适时收获期后叶球裂球比例达 15 时的天数 按表 B 31 进行分级 观测量 全区 计算平均值 表 B 31 叶球 裂球性的分级部分 适时收获后 达 15 裂球 率的天数 2 天 3 天 4 7 天 不含 7 天 7 天 NY T 201 29 级别 易 中 不易 极不易 代码 1 2 3 4 性状 46 叶球 熟性 见表 B 32 观测时期 收获期 观测部位 叶球 观测方法 目测从定植到 80 叶球达到商品成熟时的天数 不同季节甘蓝分级部分按表 B 32 执行 观测量 全区 表 B 32 叶球 熟性的分级部分 春甘蓝 天 46 46 55 不含 55 55 75 不含 75 75 85 不含 85 85 夏 秋甘蓝 天 60 60 70 不含 70 70 85 不含 85 85 100 不含 100 100 越冬甘蓝 天 120 120 150 不含 150 150 170 不含 170 170 190 不含 190 190 级别 极早 早 中 晚 极晚 代码 1 2 3 4 5 性状 47 雄性不育性 见表 B 33 定义 1 可育 雄蕊有花粉 2 细胞质不育 不育完全由细胞质控制 当所有甘蓝品系给不育系授粉 均能保持不育性 在甘蓝 中找不到相应的恢复系 3 显性核不育 不育性由显性核不育基因控制 其特征为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后代可分离出不 育株与可育株各一半 其可育株自交后代全部可育 4 隐性核不育 不育性由隐性不育基因控制 其特征为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交配出的后代可分离出 不育株与可育株各半 其可育株自交后代分离 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 3 1 5 其它 除上述几种不育类型以外的其它雄性不育类型 观测时期 花期 观测部位 花 观测方法 目测 分别于开花始期 中期 末期在全区进行调查 按表 B 33 进行分级 观测量 全区 表 B 33 雄性不育性的分级部分 雄性不育 分类 可育 细胞质不育 显性核不育 隐性核不育 其它 代码 1 2 3 4 5 NY T 201 30 性状 48 自交亲和性 见表 B 34 观测时期 开花期和种子收获期 观测部位 花与种子 观测方法 开花当日采用系内混合花粉进行花期授粉 严格进行套袋隔离 记录授粉花朵数 待种子 收获后调查种子粒数 根据以下公式 B 2 计算亲和指数 按表 B 34 进行分级 观测量 每个材料做 7 株 每株 3 个枝条 每枝条 20 30 朵花 分别计算亲和指数 最后算出平均值 SI n N B 2 式中 SI 亲和指数 n 结籽粒数 N 授粉花朵数 表 B 34 自交亲和性的分级部分 亲和指数 1 1 3 不含 3 3 7 不含 7 7 级别 不亲和 弱亲和 中亲和 亲和 代码 1 2 3 4 性状 50 田间耐热性 见表 B 35 观测时期 结球始期和中期 观测部位 球 叶 观测方法 将 测 试 品 种 在 夏 季 或 早 秋 定 植 于 露 地 试 验 设 三 次 重 复 每 重 复 不 少 于 26 株 定 植 后 莲 座 期 至 结 球 中 期 的 日 均 温 度 应 28 于 结 球 始 期 和 中 期 分 别 调 查 田 间 热 害 情 况 干 边 级 数 卷 叶 级 数 并 计 算 干 边 指 数 和 卷 叶 指 数 计 算 平 均 值 按表 B 35 进行分级 观测量 全区 热 害 分 级 部 分 0 级 植 株 球 叶 未 发 生 干 边 或 卷 叶 3 级 植 株 球 叶 干 边 或 卷 叶 率 10 5 级 10 植 株 球 叶 干 边 或 卷 叶 率 30 7 级 30 植 株 球 叶 干 边 或 卷 叶 率 60 9 级 植 株 球 叶 干 边 或 卷 叶 率 60 DI B 3 19 NXn 式 中 DI 热 害 干 边 或 卷 叶 指 数 单 位 为 百 分 率
展开阅读全文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