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农科教发2017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2017 年 1 月 25 日“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编制本规划。一、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3.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6%,农业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跨越发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以及超级稻、转植酸酶玉米、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发与应用研究长足进步,培育了大批优良农业品种,集成推广一批高效、节能、绿色等配套生产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催生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异军突起;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和焦点,资源环境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加速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迅猛发展,引领天然、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消费趋势;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将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带动农业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和革命性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国际趋势,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强化公益性定位、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业科技发展新局面。二、思路与目标(一)战略目标和发展远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 2050 年之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得到优化,有力支撑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到 2030 年,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 2050 年,建成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强国,引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对全球农业科学发展做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中国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提供强大支撑。“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解决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在良种培育、高效生产、食品安全、资源化利用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广泛应用,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升。(二)“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调整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始终把握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各方面,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特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好更快发展。三是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抢占竞争制高点,牢牢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握“十三五”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跨越发展,需要做好“调整、优化、拓展、壮大、改革”五方面工作。一是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实现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二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速构建适应和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促进粮经饲和农牧渔等各产业、种养加以及资源环境等各环节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集成应用,着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链;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增强全球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能力。三是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性技术,扶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产业;加强盐碱地等非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大力促进草牧业技术开发,广辟食物、饲料新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强化配套技术研发,挖掘农业在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宜居生态等方面的潜力,拓展农业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四是壮大农业科技力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分工明确的农业科技体系,强化联合攻关,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成果权益分配、绩效管理等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聚集多方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农业科技法制建设,积极争取农业科技投入,不断营造良好氛围。(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具体发展目标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表 1“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业领域关键突破技术和核心指标任务序号 领域 关键突破 核心指标1 现代种业农业种质资源表现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技术;优质、高效、抗逆、专用以及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7%以上,主要畜禽水产和设施蔬菜良种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 65%以上,主要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 95%;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 50%以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贡献率达到 30%以上;全程机械化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总播种面积 30%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到 55 万份。2农业机械化粮食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设施园艺与福利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农机核心功能部件及系统,与农艺相融合的农机设计及制造技术,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智能化农机装备;农业机械化标准配置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突破;畜禽水产设施设备基本满足健康养殖要求。3农业信息化现代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核心部件及软件系统;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挖掘、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产品;农业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部件及网络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农业物联网国产处理器芯片与传感器核心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 30%以上。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与障碍因子修复关键技术;种养业节水节料技术;肥料减施增效理论与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草地、海洋、滩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耕地质量提升 0.5 个等级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 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5 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 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关系更加协调;海洋、滩涂水域生产能力提升 15%以上。5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田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草原生态保护技术;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中重度污染耕地面积占比持续下降,轻度污染农田农产品达标生产,中度污染农田农产品合格率达到 85%以上;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分别减少 30%以上;农业农村水源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以上;全国草原植被盖度达 56%。6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种植制度与结构优化模式;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集约化、精准化、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区域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投入产出比降低 10%;作物生产自然资源效率提高 10%以上;耕作栽培技术在提质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 40%以上。7畜禽水产养殖畜禽水产营养调控理论;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新型饲料与制备技术;养殖智能化管理技术。畜禽饲料转化率、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水平分别提升 10%以上;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机械化水平提升 2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 25%以上;养殖环节用药减少 20%以上。8农作物灾害防控重大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和监测、预警理论及技术;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区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农药减施增效新型生物农药及植保机械;适应气候变化与结构调整的植保技术。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 75%、85%和 95%以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达到 4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 5%以下。9动物疫病防控重大疫病致病与免疫机理;病原监测与疫情预警技术;快速诊断、综合防控和净化技术;新型疫苗与兽药。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水产养殖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 20%以上;示范种畜禽场重点疫病达到净化标准。10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绿色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 68;单位产值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 10%-15%,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11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筛查识别、来源归趋、环境行为、毒理毒性、消长代谢规律和防控机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形成规律探索,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标准物质、标准品、标准样品、数据模型及监测预警体系;品质与营养功能成分识别评价鉴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素基本实现全程跟踪和溯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 97%以上,品质形成基本规律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基本构建,主要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评价体系基本建立,营养功能组分基本摸清;农产品生态环境污染因子监控指标实现全覆盖,污染物限量标准形成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管理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 100 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研团队和 1000 个左右的骨干创新团队,形成 1 万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队伍,培养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1000 万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能人才。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0 个重点学科实验室、200 个农业科学实验站和 200 个农业科学试验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深入。农业科技“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合作网络拓展完善;建成一批海外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日益完善。适应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农业科技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分类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三、农业科技创新(一)重点领域1.现代种业基础性工作: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近缘野生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构建重要优异种质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建立重要性状的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等数据库,构建品种分子设计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开展优质、抗逆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阐明种质资源的结构多样性,剖析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在性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及分子调控机制。技术开发:建立主要农业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基因型鉴定的技术体系;创新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工程和细胞工程等育种方法;构建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新兴的技术方法与常规技术组装集成的高效精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基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现代繁殖技术;加快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新品种选育,培育高产、高效、优质等突破性农业新品种;开展主要动植物高效繁制种技术、品种资源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研究,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2.农业机械化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环境、作物产量的影响,机械化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机器配备参数、机器作业性能参数、机器工况参数等调查,构建相关数据库。跟踪国际变化,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基础研究:研究高效作业下装备设施-植(动)物-土壤(环境)-水肥种药等系统互作规律,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耕作方法、种植方法、收获方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机械优化匹配方法、设计参数等,加强农机装备关键部件和整机性能检测平台研究,加强农业装备设施基础数据采集及作业技术参数研究。技术开发:突破保护性耕作、水稻种植、水肥药一体化、玉米籽粒直收、橡胶收割、棉花采摘、甘蔗收割、马铃薯种植与收获、牧草收获与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水产高效养殖等机械化瓶颈技术;突破无极变速、智能化精准作业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创制新型高效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经济高效智能化割胶设备等机械化栽种装备、精量水肥药施用机械、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田间育种与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等装备,以及畜禽水产高效养殖装备与设施、饲料散装运输、储存和自动饲喂装备;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等在农机装备上应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地域的农业装备系统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3.农业信息化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终端等支撑条件调查以及农业信息服务供需情况调查;农业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信息、情报、标准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利用;农业生产环境及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积累及挖掘;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等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支撑平台;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强化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基础研究:开展多维度农业信息获取与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网空间农业信息智慧搜索理论方法研究;动植物表型的数字化表达及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研究多源农业数据互作规律及其作用机理,并建立基于数据融合的农业全过程决策支持方法体系;农业大数据整理、甄别、校正、挖掘相关的算法及模型研究;农业信息化水平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评价评估标准体系;网络空间环境下农业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策略及方法研究,构建农业信息化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技术开发:开展农业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发布利用的核心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农业生产环境和动植物生理感知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物联网核心处理器芯片;农业信息云存储、云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云计算标准体系;农业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面向农业信息化的多元目标群体,开展低成本体验式农业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移动便携式设备研发;开展农业物联网设施设备检测装备研发。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基础性工作:开展农业灌溉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调查,建立主要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的水足迹清单;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和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探索建立耕地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体系;开展区域水土质量、草地资源、海洋滩涂以及农业生物等重要资源的存量与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构建我国农业资源与利用的网格化、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库。基础研究:开展作物理想耗水与调控机理、农业水转化驱动与效率提升机制、降水资源周年调控与高效利用机制、农业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农业节水增效基础研究;农田不同水分条件下水肥耦合机理研究、农田土壤墒情快速自动监测方法研究;分区域确定耕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低产田障碍因子诊断识别及其对作物的影响机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研究;草原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牧草遗传工程与技术研究,近海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生境修复研究。技术开发:重点研发作物节水生理调控技术、增蓄降耗高效农艺节水技术、新型集雨设施设备及高效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测墒灌溉技术及设备、抗旱抗逆技术及产品、节水绿色环保制剂技术与产品、分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以及输配水技术与产品及农业水管理决策技术等;研发水溶肥、液体肥、生物肥、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和以低品位磷矿、难溶性钾矿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创新地力提升、耕层增厚、养分平衡等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关键技术,以及水肥协同、合理轮作、有机培肥、残茬管理、多元养分协同等农田养分均衡调控技术;研发有机肥、粪肥、沼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实施农田养分综合管理;提升放牧家畜营养改进、草原健康与人工草地建设、草原恢复生态与放牧利用技术,农牧区资源共济动植物高效生产技术;研发淡水池塘、大水面和盐碱水域,滩涂、近海、外海、远洋与极地生物高效生态健康生产技术,渔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5.农业生态环境基础性工作: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本底调查;开展我国农业主产区农田和草原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试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实时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大数据库与信息化平台;开展农业和草原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健全全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基础研究:研究作物复合种植下作物互补与竞争的生理生态机制、农田系统多样性与多功能原理与机制,开展主要农业污染物迁移的界面过程与负荷估算方法、生态循环农业机理及关键参数研究,农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与风险评估、农业温室气体及氮排放参数与减排机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草原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补偿等研究。技术开发:研发无农药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生态高效农作制度创新技术,农作物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地膜技术,畜禽粪便与病死畜禽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机械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农业清洁流域(农田、养殖场)重构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生态景观构建技术、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6.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基础性工作:建设粮食主产区气候、土壤、灌溉等资源要素与作物生产时空变化数据库,开展基于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全面调查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产量差和效率差,提出相应技术途径,建立适应不同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大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体系;开展粮食主产区可持续稳产及均衡增产农田系统规划建设。基础研究:研究农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与环境要素响应机制及其环境代价,作物基因型-环境-栽培管理以及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协调机制与调控机理,作物光、热等资源要素高效协同管理机制,作物抗逆的群体调控原理与途径及栽培调控技术。技术开发: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作物光、热、水、养分等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间套作”与“轮作休耕”等养地型生态种植模式与技术、粮饲兼顾型种植模式与耕作技术,农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技术,主产区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农作物灾变过程及其减损增效调控技术,周年均衡增产技术,节本环保丰产技术等研究及相应产品研制,加快适应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管理的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作物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构建。突破植物工厂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基于 LED与光配方的光温耦合节能环境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管控等技术装备。7.畜禽水产养殖基础性工作:建立基于畜禽水产养殖大数据的云存储平台,研制基于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兽药、饲料原料营养效价与安全性、饲料利用效率、养殖废弃物排放等基础性数据监测及技术标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形成现代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智能管理以及养分和粪便等综合管理方法,构建“物联网+养殖”技术与管理平台。基础研究:研究畜禽水产健康环境、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畜禽水产-健康环境-设施装备互作机理,研究不同生产模式下畜禽水产环境适应性及其与健康和行为表达的基本规律,解析其表征与精准调控的基本原理以及多尺度、多元逆境调控技术方法。技术开发:研发畜禽与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新型加工工艺及其成套养殖装备,开发高效局部环境精准调控、空气(水体)质量调控与污染物减排、高效安全环保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场区环境净化、工程防疫、生理与环境信息智能采集、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病死畜禽水产无害化处理、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工程装备及其智能化产品,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效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体系。8.农作物灾害防控基础性工作: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和有害生物灾害立体实时监测体系平台、动态预警和精准灾损评估平台,研发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与灾后补救以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重大植物疫情拦截防控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危险性入侵物种与潜在入侵物种可持续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基础研究:开展农作物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理论、方法研究,有害生物发生成灾规律、重要致害因子及其介导的致害分子机制研究,综合防控有害生物的作用机理研究,作物隐性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主要作物和农作制度的响应规律以及病虫害变化和发生规律研究。技术开发:开展农业有害生物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网络和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设备,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疫情防控关键技术与集成,危险性入侵物种与潜在入侵物种可持续综合防御与控制的关键技术,除病虫草剂减量使用技术、病虫害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及新型农药、绿色防控生物农药,草原防灾减灾技术,气候变化带来的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与应对技术,气候变化对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流行规律的影响及配套防治技术等研究。9.动物疫病防控基础性工作: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系统、兽药产品追溯系统,增大覆盖范围,建立国家级毒种、菌种、标准血清、细菌耐药谱、重要疫病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研发基于互联网的疫病诊断辅助系统以及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兽医公共安全平台。基础研究: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疫病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与病原生态学、病原变异与毒力改变机制、病原持续性感染机制、病原与宿主的协同演化及防控机制、共感染的致病与免疫机制以及病原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新型高效广谱的抗病毒或抗菌药物及方法并研究其作用机制,重要动物病原生物耐药性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技术开发:加强禽流感、口蹄疫重大动物疫病新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常规疫苗、基因工程新型疫苗、兽药以及快速、轻简化、高通量诊断与监测试剂的研发及标准化应用;生物安全措施、诊断监测、免疫防控、区域净化等多技术集成;研发动物用抗菌药替代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兽药制剂和精准用药技术;加强外来疫病的诊断、疫苗及监测技术研究,加强兽药检验技术研究;开展基于转基因和遗传育种技术的小型化替代实验动物的选育与开发,以及探寻其在病原致病性研究、疫苗开发及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加强水产养殖用疫苗及禁用药物替代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10.农产品加工基础性工作:构建主要农产品原料理化特性、营养特性、贮藏及加工特性、功能特性、加工过程危害物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技术标准数据库,构建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