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同志罗俊杰介绍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张馨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张馨摄)
张桃林: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与媒体朋友们见面,也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农业机械化和“三农”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快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12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面,我对政策措施的出台背景和有关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8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三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部署,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谋划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举措,国务院常务会已审议通过。
张桃林:
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这里说全面机械化是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开始全面拓展,即,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机械化向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延伸,从平原地区机械化向丘陵山区机械化进军。
在发展目标上,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区(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
在工作举措上,一是通过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加强质量可靠性建设,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协同构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通过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四是通过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五是通过提高机械化作业便利程度、完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持续改进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六是通过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从上述六个方面入手,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工信部将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装备和技术支撑。
以下是问答环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看到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措施进行扶持?谢谢。
张桃林: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我们国家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80%。但是,就这三大作物从全程机械化的角度来讲也不平衡,比如水稻的机插机械化率相对还比较低,玉米机收的水平上升比较快,但相对其他方面要低一点。特别是我们过去主要是重点推进耕作、种植、收获三个环节的机械化,高效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比如稻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其他的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弱项比较多,比如马铃薯、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机械化率只有30%左右,甘蔗的机械化率更低,仅3%左右。
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做出了进一步部署,我们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决策部署,采取措施来推进全程机械化,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短板弱项。瞄准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同时要加大先进的机具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二是创新协同机制。农业机械化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地域、品种、种植栽培制度,还有产后加工等。我们提出要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也就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为全程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加强组织推动。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方面我们过去有一些示范基地,也有一批典型。我们要继续创建一批示范县,通过典型引路来示范带动农机化水平全程全面提升。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县区率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计划到2020年示范县的数量达到500个以上。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刘健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较快,帮助很多小农户解决了机械化生产问题,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下一步如何推动其更好地发展?谢谢。
张桃林:
正如您所讲,这些年来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比较快,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请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机械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现在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相对比较短缺,如果按照过去劳动方式、劳动强度,粮食生产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大家都知道,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水平都比较小,家家户户都去买农机也没必要,而且农田也比较分散,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目前,农机专业户已经超过500万,农机合作社等作业服务组织差不多有20万个,每年的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40亿亩,已经成为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既为广大小农户解决了耕种难的问题,实际上也通过农机的载体功能,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可以说,农机化也促进了粮食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同时通过农机化也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我们认为农机化服务是一个引擎,可以聚集先进的生产要素,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服务组织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机化服务提档升级。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总结过去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化主体。二是要推进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我们鼓励农机服务的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以及农企构建联合体,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也更大限度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减少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要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类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我们通过机械化服务组织,把其他一些要素聚集起来提供服务,可以把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加快“互联网+农机作业”应用。提升农机服务效率,扩展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努力为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包括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提供机械化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谢谢。
中新社记者提问(刘健摄)
中新社记者:
刚刚张部长提到,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请问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下一步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推进?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同志罗俊杰(张馨摄)
罗俊杰:
谢谢主持人,谢谢记者的提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农机工业体系,应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实现了从“牛耕人拉”到“机耕铁犁”的进步,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总体看来,我国农机制造的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开放合作也初显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刚才张桃林副部长介绍情况的时候也讲到了,我国现在农机装备行业规上企业2500多家,去年的产值规模达到4500亿元左右,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
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还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并存,还有机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农艺与农艺融合不够。当前,全球农机装备向大型复式、节能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加速发展,在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确实也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新问题。发展农机装备是重要基础,必须与农业机械化统筹规划,一体推进。为此,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部署,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聚焦短板弱项,建设创新体系。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制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同时,鉴于农机作业环境复杂、时效性强,对农机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我们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后样机的工程化验证,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研发生产新模式,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破解“无机好用”的难题。
二是推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农机装备企业要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的问题。同时,零部件与整机企业要“主配牵手”,共同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我们也鼓励大型农机企业向成套设备集成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支持优势农机装备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
三是加强质量可靠性建设,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我们将构建现代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加强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支持重点地区建立农机装备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引导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
四是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大家也知道,全球十大农机企已在我国设厂,并得到了很好的投资回报,我国的一些骨干龙头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所以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经营能力,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也将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
总体来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核心是要加快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刘健摄)
光明日报记者:
我注意到,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到持续改善农机作业的基础条件,支持丘陵地区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请问张部长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未来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张桃林:
谢谢您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也是农机化发展当中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我前面提到,相对于平原地区,我们国家面广量大的丘陵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低,还有不少制约因素,所以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整个转型升级里把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我想是非常及时的。
因为农田的条件也是农机作业的前提条件。当前,农机化发展总体来讲,北方快、南方慢,实际上是平原快、丘陵慢。整个农机化,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率是66%,但是丘陵地区只有不到40%。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田间缺乏农机作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机耕道,你的机具要能够上山、能够下田才能作业。有些俗语说“牛进得去,但是铁牛(就是农机具)进不去”。第二个是因为丘陵山区的情况,大家都了解,地块相对起伏变化比较大,而且地块相对来讲,特别是耕地也比较分散,不是集中连片,破碎化的程度比较高,田块比较细碎、高低不平,所以农机作业难度比较大,对机具的要求很高。要改变这种局面,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从顺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来入手,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特别强调要支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宜机化改造其实不少国家在推进农机化过程当中都作为基础工程来做的,像日本、韩国,他们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历程也都表明,机耕道建设和地块整合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前提条件之一。从国内来看,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在推进,尤其是重庆,我也多次到实地看,重庆搞宜机化改造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积极推进。许多巴掌田、鸡窝地,现在通过整理也能够进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业,为丘陵山区开展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三项工作:一是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制度标准,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等宜机化的要求,我们最近在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跟农田整治的问题,把宜机化作为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指标,把它纳入进去。现在大家知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方面的职能,现在整合到农业农村部一家在做,这对于下一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二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这些都是在这几年探索过程当中总结出的经验,为农机通行和作业创造条件。三是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机械化基础条件这块短板。当然我们做这个还是要因地制宜,还是讲科学,也要讲效益,因为宜机化改造也要根据条件进行改造,还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统筹来抓好这项工作。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摄)
中国日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早在2004年中央提出了对农机购置的补贴,这项政策对于提高农机化有什么作用?第二,上个星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对国内外的农机购置一视同仁。这项政策如何落实?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会有怎样的机会?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张馨摄)
张兴旺: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各方面都特别关注。实际上农机购置是补贴政策,是关系农民群众福祉、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也直接关系农机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政策。这项政策是在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应该说,实施十几年来,为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情况转变为机械化为主的生产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就会感受到老百姓非常欢迎,非常拥护。政策实施14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千多亿元,直接惠及的农户3300多万,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简单来讲就是“234”:2千多亿元、3千多万农户、4千多万台套,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有几个基本数据,在政策实施同期的14年里,从2004年到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增加了5倍;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由6台增加到13台,增加了1倍;亩均动力由0.33千瓦增加到0.49千瓦,增加了50%。同样的时间段里,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34%提高到66%,翻了一番。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未来三年(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做出了进一步安排。按照上周国务院会议精神,要稳定实施这一政策,下一步重点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注重有效性。要着眼于农业各产业对于农机装备的新需求,包括农村生态方面对于农机的新需求,来优化补贴机具种类的范围,加大对短板机具、高端机具、智能装备,当然也包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补贴力度,促进装备提档升级,让政策发挥最大效益。一方面是要强化绿色导向,大力支持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装备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导向,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支持包括小农生产对于机械化的需求,还有刚才张部长讲到丘陵山区对于机械化的需求,包括上周国务院会议讲到甘蔗这样的特色作物对于机械化的需求,也要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要更加注重便利性。这几年在长期探索基础上,真正操作层面采取了“定额补贴、自主购机、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法,老百姓在购买农机以前,是不需要先提出申请资格的,你买了以后,直接按照程序申请补贴就可以了。同时,这个政策不仅向农民包括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业企业各类生产经营组织都是这样的开放政策。对于符合补贴范围的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根据“放管服”要求,怎么样把好的政策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包括上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在进行探索。
三是要更加注重开放性。也就是刚才你讲到对国内外农机产品是不是一视同仁。在整个制度设计上、安排上,现在无论是国内生产的农机具,还是国外进口的,只要符合补贴资质条件,农民购买以后都是可以申领补贴的。按照2018年-2020年的操作办法,所有符合补贴范围的进口农机产品也可以享受补贴。这样在政策层面上,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已经做到了一视同仁,要通过这样的举措深化农机对外开放,促进公平竞争,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
四是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不断提高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坚决依法惩处失信违规行为,严格防控系统性风险。对于在政策实行层面出现的跑冒滴漏情况坚决查处。通过这样的措施,保障政策的廉洁高效实施,不断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政策的实现度。谢谢。
张桃林:
简单补充一点,刚才张兴旺司长把情况给大家作了介绍。农机购置补贴从2004年实施,我是2008年到农业部工作的,而且一直主管这项工作,我亲身经历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支持强度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农机购置补贴在推动我们国家农机化发展,特别是实现从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跨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家知道,农机化特别是在购置补贴过程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而且我们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也由于链条长、层级多,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总的来讲,现在农机购置补贴,下一步按照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意见,来围绕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农业转型升级,还要跟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特别是围绕农业机械化的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来进行购机补贴的创新和完善,能够实现整个购机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高效性和便利性,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更大的提高。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刘健摄)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张部长,近期网上传农业部的食堂是不吃转基因的,尤其是腐竹、食用油都必须是非转基因的,不知道是否可以证实,如何作评价?转基因大家都比较敏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何看待?谢谢。
张桃林:
其实转基因问题,农业部包括我本人也多次在多个场合作过介绍和回应。转基因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关于食堂吃不吃转基因,有没有特供问题,我在今年两会“委员通道”已经给大家作过介绍。据我了解,我们没有专门的特殊供应渠道,我们所吃的东西跟大家一样,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这一点我再次说明一下。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科技的前沿技术,无论是从科学原理上,还是从长期的实践,特别是国际权威机构的长期跟踪、评估、评价、监测结果,都表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是可以控制的,是有保障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也都专门制定了国际公认和遵循的转基因安全标准和规则,也确保通过安全评价的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除了增加预期或者是期望的特定功能,比如抗虫、耐除草剂,或者抗旱的功能之外,并不增加额外的风险,这都有一整套科学权威严格的安全评价程序。我们国家对转基因发展方针也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审慎,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我们国家也专门建立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由国家相关部委推荐遴选的跨学科、跨部门的权威专家组成,以保证我们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科学规范、严谨权威。
总的来讲,我们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研究,审慎应用,严格管理,推进转基因健康发展。让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造福人民,增进人民福祉。谢谢。
来源:农机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