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农业生产面临着更严重的气象灾害,如低温冷害、风害、干旱等,耕地地力下降,沙化、盐碱化加重,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专家认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使蔬菜、肉、蛋、奶能够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供应。
为农业架起一座发展“新桥”
不少专家认为,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据专家介绍,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同时,设施农业是生物、环境、工程三个领域技术的有机集成。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都证券农业分析师赵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施农业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博坦言,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同时,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它还可以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设施农业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但是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相当明显。据了解,在欧洲,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荷兰农民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把玻璃盆覆盖在植物上用于透光和保温,但大规模的现代型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现代工业向农业的渗透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集约型设施农业在美国、荷兰、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支柱产业。
比如近代园艺作物温室栽培,其主要包括塑料大棚温室栽培和现代化玻璃温室栽培两类。目前世界上塑料大棚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国。现代化玻璃温室主要以荷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最多。由于这种温室可以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每平方米温室一年可产番茄30~50千克、黄瓜40千克,或产月季花180枚,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的10倍以上。当前,现代化温室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源消耗大、成本高,因此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大力研究节能措施。如室内采用保温帘、双层玻璃、多层覆盖和利用太阳能等技术措施,节省能源50%左右。另外,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开始把温室建在适于喜温作物生长的温暖地区,也减少了能源消耗。
而无土栽培技术是随着温室生产发展而研究采用的一种最新栽培方式。由于它所用的基质营养液或无基质营养液中完全具有、甚至超过土壤所供给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更有利于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
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有了“植物工厂”。植物工厂是继温室栽培之后发展的一种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它与温室生产不同点在于,完全摆脱大田生产条件下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制约,应用近代先进设备,完全由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全年均衡供应农产品。目前,高效益的植物工厂在某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蔬菜、食用菌和名贵花木等。美国正在研究利用“植物工厂”种植小麦、水稻以及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由于这种植物工厂的作物生产环境不受外界气候等条件影响,蔬菜如生菜种苗移栽2周后,即可收获,全年收获产品20茬以上,蔬菜年产量是露地栽培的数十倍,是温室栽培的10倍以上。此外,在植物工厂可实现无土栽培,不用农药,能生产无污染的蔬菜等。目前,世界上只有28个植物工厂,由于设备投资大,耗电多(占生产成本一半以上),因此研究降低成本是今后主要课题。
技术创新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
据了解,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体制有政府主办型、企业主办型和政府企业联办型三种投资模式。从大量实践看,政府企业联办型模式,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的多种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品质,促进早熟丰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家表示,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要针对气候以及地貌来进行。在一些低温区,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保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同时,专家还强调,发展设施农业要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要拓宽市场,要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名优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打造一个好品牌,扩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注重发挥品牌效应,使农民致富增收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把发展设施农业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青年农民。
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未来或将成为主流
从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看,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
专家表示,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中国的很多地区在冬季都曾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导致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因此,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笔者认为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专家强调,规模化经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更方便的加强对员工的科技培训。随着城市的扩展,传统的菜区正呈现慢慢消失和萎缩的趋势,所以不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均远离城市,农民新型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赵博告诉记者,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很重视市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动和制约着设施农业的每一根神经。这只手可以通过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于规模设施农业,通过协会把广大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研究分析市场走势,引进推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服务,可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增收,同时也便于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民、中介、客商等合理利益诉求的得以实现。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