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葡萄产量有过剩趋势,设施栽培成新动力

2018-11-06 11:29:13   |  990 人气

2011年起我国鲜食葡萄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到2014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2位。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世界鲜食葡萄总产量达到2194万吨,中国总产量为102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46.5%。到2017年底葡萄种植面积达到79.92万公顷,产量达到1367.6万吨,同改革开放前(1978年)比,面积增加30.9倍,产量增长78.2倍,人均葡萄近10 kg,但近年来全国葡萄整体价格成下降趋势,葡萄供应已有过剩的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南方设施栽培及避雨栽培技术的运用,使得全国葡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到2017年底,全国各省市均有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2个省,超50万亩的有6个省。避雨栽培新模式的成功推广,使我国葡萄非适宜区的南方成为鲜食葡萄的主要产区;设施栽培使全国每月都有葡萄成熟,实现了周年供应,提高了对了对冰雹、大风、鸟害、冻害、沙化等自然灾害的有效防控,为葡萄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设施葡萄可以进行反季节生产和避雨生产,改变了葡萄正常的季节生长规律和种植区域,不仅延长鲜食葡萄的供应期,丰富市场供应,提高品质,而且大幅提高葡萄价格,与此同时,设施形式不断翻新,在玻璃温室、日光大棚的基础上,研发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新设施。如:全天候温室、连体温室、水幕帘温室、防寒大棚、避雨棚改造温室等多种新设施,有效的带动葡萄产业发展,设施葡萄面积迅速提升,目前全国以达到近20万公顷,占葡萄总面积的25%,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葡萄产业同全国水果的形势一样,面积、产量、产值都连年增长。但是在全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在多年片面追求产量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是追求高密度、高产量、高收益现象突出。每亩定植600~800株、最高可达1000多株的葡萄园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在一些新兴产区流行的“葡萄密如葱”的说法并非戏言。由于有了高密度,加上大量的肥水供应,目前都葡萄园可以实现一年定植,二年达产(1000公斤每亩),三年丰产(2000 公斤每亩)的目标,最终达到2500~4000公斤每亩的生产水平。前些年由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不足,售价均在6元每公斤以上,每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葡萄园非常多。但是由于追求高产量,高密度种植直接导致葡萄成熟期延后、上色不均或不上色,含糖量不高,口味变淡,病害严重等影响品质等问题的发生。如夏黑葡萄亩产量1000 kg是“夏黑”,1250 kg是“夏紫”,1500 kg就是“夏绿”。品质下降导致了效益的降低,今年市场上维多利亚葡萄品质好的售价36元每公斤,差的只能卖到16元每公斤。 


  另外品种结构单一在北方产区也显得较明显,鲜食葡萄主要是红地球、巨峰为主。面积小的种植园问题不突出,但是对于大面积种植园,会出现成熟期集中、销售集中、销售难、果农相互压价、效益降低等问题。种植模式上,主要是大棚架,由于北方年生长量小,需5-6年才能爬满架面,前期效益不理想;二是篱架模式,这种架式容易导致植株旺长,加上留枝多,虽然产量形成快,易导致枝叶郁闭,影响果品质量。 


  目前,全国葡萄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价格不断降低。但早熟葡萄、设施葡萄和优质葡萄销售势头强劲。据专家预测,未来全国葡萄种植面积有望控制在70万公顷左右,设施栽培的面积会不断提高,达到总面积的 30%~40%。 


来源:国际果蔬报道



收藏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