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藓产业是水藓种植采收、干燥包装、储运批发、销售服务、设备制造、标准检测、市场开发、行业管理等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分工的业态总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水藓产业发展现状,寻找促进我国水藓产业快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笔者一行人于2018年3月下旬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水藓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比国际国内水藓产业发展差异,针对国内水藓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和水藓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泥炭藓商品名宜为水藓,而非水苔
泥炭藓的英文名是SphagnumMoss,日语称之为水苔(ミズゴケ),台湾称之为水草,贵州称之为海花草。在植物分类上,苔藓植物分属于苔藓门的苔纲和藓纲,泥炭藓属是藓纲泥炭藓科的唯一代表属。
从植株形态、繁殖方式、生态习性以及语义上看,藓类植物与苔类植物有明显区别。在中文语境和植物学分类中,苔和藓系两种不同纲植物,藓纲植物大多有茎叶分化,茎直立而呈垫状生长,耐水湿,喜光照,不喜营养,多生长于潮湿洼地或高位泥炭地中。苔纲植物大多茎叶分化不明显,多匍匐状生长,耐阴暗,喜营养,多生长于潮湿阴暗的岩石、树皮之上。除此之外,苔和藓应用对象和应用环境也明显不同。苔主要用于盆景假山、树干、墙面与吊挂花草的装饰保湿,而藓主要用于气生根植物、肉质根植物的无土栽培和蓝莓等植物的扦插繁殖。因此,泥炭藓的商品名应称为水藓为宜,而不应称为水苔。
人工种植的水藓是可持续园艺资源
相对于藓类泥炭,水藓因没有经历生物分解,植物组织结构保存完整,通气透水能力远超过泥炭藓,吸水保水容量可达自身重量的20-25倍,空气水分容积之比可达1:1-2:1甚至更高,所以水藓被广泛用于兰花栽培、蓝莓扦插、多肉栽培以及立体绿化等众多领域,市场需求增长快速。
由于我国水藓需求巨大,进口水藓价格较贵,导致全国各地疯狂采集野生水藓,特别是盗采自然保护区内的水藓,对自然环境和保护物种造成威胁。因此,发展水藓人工种植,既可以建立起可再生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满足市场需求,杜绝野蛮采集野生水藓,保护自然环境和珍贵物种,也可以增加低洼易涝土地单位产值,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经济发展,重建湿地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国外水藓产业发展概述
欧美国家水藓种植起步较早,技术先进,基础研究扎实,但其种植目的主要是为了恢复重建泥炭开采迹地的湿地环境。
加拿大1995年开始以水藓种植为手段进行大范围泥炭开采迹地的湿地恢复工作,魁北克湿地修复项目一期工程就完成了42公顷,到2000年已经恢复了150公顷,取得了显著湿地恢复效果,实现了泥炭开采和水藓生产的良性循环。1997年加拿大泥炭工业协会出版了《泥炭地恢复指南》,系统总结和规范了水藓种植技术和方法。由于加拿大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气候寒冷,水藓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不高,所以加拿大更注重水藓种植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不是商业价值。
丹麦于2004年开始水藓种植,他们发现在水藓种植后立即覆盖麦秆等材料可以大幅提高水藓成活率。中东欧国家在本世纪初开始在泥炭开采迹地进行水藓种植,10年后才开始收获,但单位面积产量并不高。芬兰碧奥兰公司在水藓替代泥炭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采用水藓种植樱草属、秋海棠科和大丁草都取得了明显效果,采用水藓配加部分泥炭种植黄瓜、西红柿和玫瑰也取得了可喜成果。由于芬兰地处北极圈附近,积温较低,人工种植水藓无法形成商业产量,因此碧奥兰公司在藓类泥炭地地表采用“采一年、休两年”的三年周期轮换方式进行水藓生产,以满足市场供应。
德国水藓种植和应用研究始于2001年,汉诺威园艺研究中心利用水藓种植樱草属植物取得成功,德国泥炭工业协会、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采用水藓代替藓类泥炭栽培蔬菜也取得成功。2004年4月德国批准了第一个水藓种植项目,将水藓种植作为可更新园艺资源的生产方式,开始关注水藓种植的商业价值。这个在泥炭开采迹地建立的水藓种植试验区面积达1000平方米,水藓单产达到280公斤/亩,低于我国种植在矿质土壤上的水藓产量。
2005年4月,德国不来梅土壤技术协会和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联合主办了水藓种植国际研讨会,来自加拿大、瑞士、芬兰、丹麦、爱沙尼亚和德国等6个国家的31名专家和芬兰碧奥兰、瓦普公司和德国克拉斯曼等国际著名泥炭企业参会了会议。会议就水藓种植方法、泥炭开采迹地恢复技术、水藓在温室和野外生长效果、水藓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系统总结,为此后开展大规模水藓种植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欧美水藓种植业发展的里程碑。
总之,欧美国家优质藓类泥炭供应充足,但劳动力匮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采收水藓,导致水藓价格昂贵,所以欧美水藓种植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局面。
我国水藓产业发展过程
我国贵州黔南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自1984年开始组织野生水藓采收和加工出口,后来该公司部分人员下海组建了华和(贵州)农产有限公司,并与其他公司一起,继续推进我国野生水藓采收出口,产品陆续打入日本、韩国、美国、印尼、马来西亚市场。
90年代末期,一些台湾客商在广东、福建建立了洋兰园,开始大量使用水藓种植洋兰,国内水藓需求开始形成和增长。随着洋兰市场价格和野生水藓采收成本不断增加,水藓价格也从最初每吨2000元涨到2万元以上。水藓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造成野生水藓野蛮采收和生长环境破坏,品质也大大降低,我国水藓国际市场占有率直线下降,2007至2010年间国际市场上对我国水藓无人问津,粤、闽一带兰花园不得不大量引进使用新西兰、智利、秘鲁进口水藓产品。
与西方国家水藓种植目的和方法不同,我国水藓种植目的是为了建立可持续商业化水藓生产,避免采收野生水藓造成的环境破坏。此外,我国水藓种植完全是在矿质土壤上进行,而不是在泥炭开采迹地上直接种植,因此技术难度更大。贵州省贵定县的朱国金、朱龙金兄弟是我国实现矿质土地水藓种植技术突破的先驱者,他们1992年起开始进行水藓人工种植试验,经过10余年努力,解决了品种筛选、引种播种、水位控制、采收干燥和压缩包装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探索出一条矿质土壤人工水藓种植新路并取得高额商业产值,使得我国水藓种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该技术2004年始在贵州各地推广,并辐射云南、四川、江西、湖南等省。
黔南州泥炭藓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平均每亩产值6000元至8000元,高于普通农作物产值,被当地政府列为精准扶贫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由于水藓种植采收方便,成本降低,野生水藓采集已全面停止,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同增长的良好局面。
贵州黔东南地区水藓产业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