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范气象灾害保障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导致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今年的病虫害将会是一个偏重年份,需要相关部门合力防范气象灾害以保障农业生产、夺取粮食生产全年丰收。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副台长魏丽介绍,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从3月25日夜间开始,受寒潮天气影响的区域从新疆一直到华北、东北,之后还会继续南下,影响江淮和江南地区,寒潮天气已经带来了雨雪、沙尘、大风和较强的降温。这次寒潮天气发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关键的时候,寒潮天气对当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会带来一些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整个气候呈现的特征是暖湿比较明显,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是1961年以来气温第二高的年份。预计4月到5月暖湿特征还会持续,需要注意防范的灾害性天气是南方阶段性的阴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夏粮生产的最关键时期,要加强对灾害的防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介绍,目前,春耕春播已经从南到北陆续展开。这次强降温天气主要影响南方个别地区的早稻育秧,造成部分已经提前开花的果树花芽受冻,降温前农业农村部门就发出预警信息,指导降温地区及时开展肥水管理、增温保墒,排出田间积水,果园进行覆草盖膜,增强抗寒能力,受冻的果树采取晚疏果、多留果的方法,减轻灾害损失。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和专家会商,今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程度可能重于上年,威胁玉米生产的主要是草地贪夜蛾,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
温湿条件直接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去年冬季的暖湿气候,造成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基数比较大,随着气温回升,流行进程加快,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9个省发生了1300多万亩,是近十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气象部门也介绍了四五月份江淮、黄淮地区雨水偏多,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小麦白粉病现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夺取今年的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防病治虫的任务十分繁重。
农业农村部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的思路已经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一是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已经下发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草地贪夜蛾这些病虫害的防控预案,提前预拨了14亿元防控资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物资准备。二是加密监测预警。启动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网上直报,实行每周一报,重大病情随时报告,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三是精细指导服务。分病虫制订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及时筛选推荐28种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用药。四是搞好应急防治。组织各地开展了病虫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目前小麦条锈病累计防治1800多万亩次,草地贪夜蛾累计防治190多万亩次,基本上做到了应防尽防,一些地块已经防治两遍以上。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志华介绍,如何有效地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气象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为此气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建立了国省地县四级一体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行24小时值守,一旦监测或预报有气象灾害发生,会第一时间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确保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能够发得出。另外,气象部门还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和相关部门信息传播渠道的共建共享共用,多手段努力使预警信息收得到、用得上,除了传统的电视、网站等渠道外,还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手机短信、“农业天气通”APP、设在基层农村的12316益农信息服务平台、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方式和渠道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声明,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1℃,是有记录以来仅次于2016年的第二热年份,与全球升温趋势相一致。自1951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24℃。气候变化在改变着水资源分布与降水特点、降水强度的变化,会使得区域洪涝形势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干的地方越来越干、湿的地方越来越湿的局面。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雨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暴雨日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增加趋势。小雨日数的减少意味着干旱风险增加,暴雨日数增加意味着短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涝灾风险增加。因此要更加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旱涝分布的变化特点,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