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即将进入春分时节,温光条件向好速度加快,我市蔬菜生产工作也在快速推进。为全面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全力组织春耕生产,做好近期蔬菜生产的技术服务工作,保障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稳定和应急供应,在对大兴、延庆、顺义、昌平等区蔬菜基地生产技术服务和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一、生产存在的问题
1、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松懈
随着全市“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各生产园区工作人员陆续返回工作岗位,部个别园区存在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松懈现象:如进出园区相对宽松、出入管理不够严格,扎堆干活且未佩戴口罩上岗的现象有所抬头,给全市疫情防控带来一定隐患。
2、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气温回升,田间管理难度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但不同园区和种植者技术管理水平差异明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环境调控问题
部分园区日光温室果菜定植后早晨过早打开底脚通风口,同时棉被也未充分卷起,影响光线进入,也存在后墙通风口未封严现象,这些均导致温度偏低,影响缓苗。
(2)植株管理问题
部分温室果菜生产出现整枝打杈不及时,定植后存在缺苗断垅现象,也有因为采收不及时出现赘秧的情况。
(3)水肥管理问题
部分园区生产中未合理运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有的棚室虽安装了滴灌设备但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个别仍采用垄沟漫灌形式浇水;有的用滴灌设备每亩一次性灌水30立方米以上,导致地温下降严重、棚内湿度偏大。
(4)病虫害防控问题
部分园区植保措施不到位或采取措施不当,如:日光温室辣椒生产棚中出现蓟马为害,棚中只悬挂黄板,防控效果不佳;部分园区将前茬拉秧作物堆放棚室门口,为病虫发生提供温床,对生产造成威胁。
3、春季生产备耕略有不足
经调查发现,春大棚果菜定植在即,但个别大棚尚未扣好、封严棚膜,有的基地灌溉设备和底肥等农资也存在一定缺口。另外部分基地露地生产准备不足,耕整地工作尚未开始。
4、采后流通保鲜技术有待提升
近期各基地生鲜农产品电商、微商发展较快,线上订单量成倍增加,叠加疫情防控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蔬菜预冷、分级、包装和保鲜等技术不到位,出现配送中产品损耗增加,客户体验感降低,流通保鲜技术凸显出“短板”。同时,许多蔬菜生产主体开始发展线上销售,面临着流通保鲜的新课题。
二、生产技术管理建议
1、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生产单位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及北京市相关文件要求,园区应执行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外地返京员工务必隔离观察14天后无异症方可复工,生产或管理工作避免扎堆,确需多人在同一区域工作时必须佩戴口罩,工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2、加强温室蔬菜生产管理
(1)及时进行环境调控
一是调节适宜的温度,果类蔬菜白天25~30℃,夜间15~18℃;叶类蔬菜白天18~22℃,夜间10~15℃;缓苗期果菜白天控制在28~32℃。二是控制合理的空气相对湿度,黄瓜、辣甜椒适宜的湿度为60%~80%,番茄、茄子适宜湿度为45%~60%;叶类蔬菜适宜的湿度为60%左右。三是改善棚内光照条件,及时清洗棚膜,保证棉被上卷到位,让尽可能多的光照进入棚室。
每天卷起保温被后立即打开顶风口(不放底脚风)排湿,根据外界气温,一般放风20~30分钟,随后关闭风口,待棚内气温上升至32℃再次打开风口。后墙有通风口的温室可在后墙处粘贴塑料薄膜,避免外部冷空气进入棚内。
(2)及时植株调整
果类蔬菜要及时吊蔓和植株调整,调节秧果关系。在及时去除老、病、黄叶和侧枝同时,保持合理的叶果比例,番茄保留功能叶片16片左右、黄瓜保留功能叶片12~15片,茄子保持35~40片叶,辣椒保证在40片以上。此外,提倡应用熊蜂授粉等绿色方式提高茄果类蔬菜坐果率;保证及时采收,防止赘秧。
(3)正确水肥管理
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根据天气和作物长势精准灌溉施肥。选择滴头流量2L/h的滴灌管(带),番茄等茄果类作物应每行对应一条,甘蓝、生菜等作物可2行对应一条;单次灌溉量控制15立方米/亩以内。
3、做好大棚果菜定植和定植后管理工作
(1)定植前准备
棚室准备:提前扣好棚膜、及时翻耕并封棚“烤地”。
整地施肥:亩施腐熟农家肥7~10立方米或商品有机肥800~1000公斤、复合肥80公斤作为底肥;底肥2/3撒施后深翻30厘米;定植前7~10天作小高畦并覆地膜,高15~20厘米,畦上口宽50~60厘米、下口宽80~90厘米,畦间距130~140厘米,作畦沟施剩余的1/3底肥;畦做好后铺设滴灌带并通水检查,最后覆盖黑色地膜。
炼苗:定植前一周开始炼苗,苗棚白天温度降到18~20℃、夜温逐步降到10℃,保证幼苗定植后快速缓苗。
(2)定植
择期定植:平原地区定植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初,北部冷凉地区定植日期为4月上中旬;定植前监测10厘米地温,连续五天达到12℃以上方可定植。
定植方法:选择晴天上午定植,定植穴不宜过深,将苗坨放入定植穴后覆土,注意覆土高度不超过苗坨上表面、并将定植穴处地膜封严;一般亩定植密度番茄3000~3200株、黄瓜3500~3800株、辣椒2200~2500株、茄子2000~2200;定植后及时亩浇10~20立方米定植水。
(3)定植后管理
缓苗期管理:定植后一周内要尽量提高棚内温度促进缓苗,当生长点位置温度达到33℃时开顶风口降温,切忌开底风口放“扫地风”,棚内尽量保持30-33℃;此阶段一般不浇水施肥;当心叶开始生长时,缓苗期结束。此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做好防“倒春寒”准备:可将旧棉被或草苫围在棚室四周,还可准备燃烧块等物资,在低温来临时紧急加温,帮助幼苗度过短暂低温时期。
蹲苗期管理:缓苗结束后可视土壤墒情浇一次缓苗水,亩灌溉量为10立方米以下,若土壤不干,也可不浇,随后进入蹲苗期。蹲苗期重点是促进根系生长,要适当降低温度,白天25~30℃,超过30℃放风,夜间保持10~15℃;此阶段不需要浇水施肥,可进行中耕松土2次,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当株高25厘米以上时,要及时吊蔓。
4、做好露地蔬菜育苗定植工作
(1)露地喜温果菜育苗
北京地区喜温果菜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定植,近期要做好播种及播后管理。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要求基质含水量为40%,播种后浇透水,并覆盖薄膜保温保湿,控制发芽温度25~30℃,60%种子拱土时在傍晚揭去薄膜,防止烤苗,同时降低夜温到20℃左右,防止幼苗徒长。
(2)露地耐寒蔬菜生产准备
白菜类选用早熟和耐抽薹品种,4月中下旬定植,提前30天育苗。定植底肥要求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磷酸二铵l0公斤,推荐机械整地起垄,垄高12~l5厘米,垄距50厘米。
快熟叶菜要抢早播种,大兴、顺义和通州等平原地区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延庆、密云和怀柔等冷凉山区播种期为4月上中旬。提前浇足底墒水条播或撒播,然后覆盖地膜,待出苗70%时及时撤去。
5、提升流通保鲜技术水平
(1)科学采收
根据蔬菜种类、温度和流通时间等因素确定采收成熟度,对于后熟性强、环境温度高、配送时间长的蔬菜,可适当提前采收。采收前控水3~7天,有利于配送保鲜。采收时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
(2)合理分级
将蔬菜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将不同等级蔬菜分别包装和定价。对于小规模电商经营者,采用分级模板或对照分级标准原色图进行分级;对于大规模电商经营者,采用自动分选机进行分级。
(3)产地预冷
近期气温渐高,采收后的蔬菜宜尽快预冷以消除田间热,减轻配送途中“捂坏”程度。具备“冷链”条件的经营者,可采用冷库预冷、差压预冷或水预冷;没有条件的可采用蓄冷预冷或放在阴凉处进行降温。
(4)保鲜包装
电商销售的蔬菜,一般采用透明薄膜、塑料袋、塑料盒或托盘加透明薄膜等包装形式,对于受到挤压、摔落易损易烂的番茄等蔬菜,在配送中可采用气柱袋等包装保护。
(5)配送保鲜
对于具备“冷链”条件的经营者,尽量采用冷藏车进行低温保鲜;如果不具备“冷链”条件,可采用泡沫箱、硬酯箱等作为外包装,并在箱内放置冰袋、冰盒等进行蓄冷保鲜。
6、做好病害防控与生产监管
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优先应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各生产单位要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购买农药要去正规门店采购,采收后要进行农残检测,并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有条件的基地要建立产品品牌并认证,对合格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张贴产品品牌、认证标示或追溯标签,保障首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下阶段农事提示
1、做好日光温室蔬菜采收盛期管理,促进高产。
2、做好塑料大棚果菜开花坐果期管理,打好优质高产基础。
3、做好露地蔬菜播种或定植后管理。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种植业管理处 科技处 北京市蔬菜创新团队
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