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基本情况
经过40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食用菌已经成为继菜、粮、果、油、药之后的第六大产值的种植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842.04万吨(鲜重),产值2937.37亿元,出口创汇40亿美元,农民就业2000万人以上。产量在100万吨以上13个省,50-100万吨的7个省(区)。食用菌除了味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外,特有的平衡氨基酸、多糖、酚类、腺苷类、三萜类等化合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成为我国民众健康的重要功能性食物。
二、目前生产情况
我国可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众多,农法生产的季节不同。当前,有的处于出菇盛期,如香菇、平菇、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等,日产约2-3万吨;有的则处于集中制袋生产期,如黑木耳、毛木耳、春栽平菇、春栽秋出香菇等。工厂化生产的种类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秀珍菇等,日产1万吨。估计当前食用菌鲜品日产3-4万吨。
三、当前主要困难
(一)生产难以为继
1. 劳动力严重短缺。食用菌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在制袋期和采菇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厂化生产中采收包装占用全厂劳动力的70%。受疫情影响,严控人员出入和流动。
农法生产的菇棚无人管理、无人采收。工厂化生产的企业工人返程受阻,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管理、采收和包装。目前工厂化生产企业总体复工人数不足30%。
生产计划难以实施。目前正是黑木耳、毛木耳、平菇、香菇等多种食用菌春栽夏出或春栽秋出的制袋(棒)季节,需要大量劳动力,集中生产。错过最佳制袋期,日后出菇(耳)期的产量和品质都将大大下降,损失严重。
这种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出菇期管理和下一季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将给当前和2020年全年的食用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 生产原料断供。食用菌生产原料,如木屑、棉籽壳、麦麸、塑料袋、塑料筐等,因疫情防控导致物流受阻,难以开展生产。这将影响食用菌产业全年的发展,损失远远大于目前疫期的损失。
(二)产品局部滞销
1. 农法生产产地局部滞销。食用菌以鲜销为主,鲜品耐贮藏性低于蔬菜水果,需要物流及时畅通。鲜品几乎都是当天采收当天装车。疫情防控实行的流动限制,导致一定的滞销。对河南、山东、河北、福建等主产区的调查表明,农法生产种类和产品总体的滞销量相当于应季产量的10%-20%,物流同比延迟1-2天,价格降幅在20%-80%,多数降幅为20%-40%。滞销鲜品一部分干制、一部分腌渍、一部分冷库贮存,以减少损失。总体上,一直销售畅通的产区几乎无滞销问题,价格降低幅度也较小;滞销的多属于本来就产销不畅的产地。
3. 工厂化企业滞销严重。目前,我国工厂化企业日产食用菌1万吨左右。由于产品销售市场以餐饮、宾馆等为主,产品库存增多,有的企业甚至爆仓,滞销严重。初步估计,滞销率>50%。
(三)缺乏应急设备设施
疫期出现的鲜品滞销,可以干制或腌渍减少损失。遗憾的是,这种初加工的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初的生产设计绝大多数没有考虑到突发事件与应急需要。
四、建议
(一)在严控疫情的同时全面恢复生产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成绩斐然。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降,重疫区湖北新增确认病例已经降至三位数,治愈人数也大幅度增加。现在已经到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积极全面恢复生产促经济的时期了。一定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手抓,尽最大努力,加紧生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农法式生产食用菌,多在农村,甚至边远的山区、农村,相对人口密度小,完全可以在坚持认真全面防控的同时,人员错时、分散操作、科学安排生产。
(二)恢复食用菌生产原辅料正常流通
目前正值多种食用菌制袋生产季,亟需生产原辅材料。运输到使用者之前,食用菌生产原辅材料的加工和存放,一般都在人口稀少的环境下,防疫上是相对安全的。运输也多是大型车辆或火车,涉及人员少。只要加强对装卸和运输人员的检查,特别是装卸实行人员错时操作即可有效防控。可实行人员进出测体温、轨迹管理、人员错时装卸、送货不留宿等措施。
(三)加强技术指导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的各类技术的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多渠道、多平台、多方式,根据生产实际,指导生产,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
(四)加强食用菌的健康宣传促进消费
食用菌不仅营养味美,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与其他类食物不同的是,所有种类的食用菌,具有的首要的保健功效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在疫情当前,又是几乎完全靠机体免疫力阻击新冠病毒的情势下,加强食用菌增强机体免疫力这一保健功能的宣传,可以达到阻击疫情和发展生产的双丰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作者:张金霞-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