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俊平主持完成的“月季等主要切花高质高效栽培与运销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而设立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度共评出285个项目(人选)。
小小菊花牵起产业链
搭起扶贫桥 结出富民果
“菊花的花型、花色是植物界中最丰富的,是自然界育种的奇迹。”陈发棣说。出于对菊花的痴爱,陈发棣带领团队历经20多年的积淀,先后收集保存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5109份,其中有400多个新品种都是自主培育,保存数量居世界首位。目前,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花卉基地是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陈发棣(右三)与部分科研人员在菊圃中
在基因库中,科研团队从中鉴定出了78份菊花近缘种属抗蚜、耐寒等优异抗性种质,并首次发现了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此外,团队还首创基于控制授粉、胚珠拯救和杂种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的菊花属间抗性种质创制技术,创建属间抗性种质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菊花高效育种技术,在此基础上,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率先育成49个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为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菊花品种展示
近年来,科研团队不仅深耕菊花的基础研究,还积极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开展精准扶贫,激活农家庭院经济,帮助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其中,在贵州麻江的菊花产业扶贫,还入选了教育部精准扶贫的十大案例。去年中秋、国庆假期10天,麻江药谷江村接待游客人数高达1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20万元以上,自2016年菊花园开园以来,“贵州麻江品菊季”累计吸引游客近7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2亿元。
▲品种展示与旅游相结合
▲贵州麻江品菊季旅游
团队创建的“菊花园”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复制,在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发棣说,过去的20多年,团队以菊花产业问题为导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着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并驱的原则,从新品种培育,新功能发掘,推广模式创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等方面着力做大做强菊花产业。今后还要加大食用菊、药用菊等功能性菊花的开发,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解决了鲜花“种在哪里、如何种好、
如何运出去”三大问题
鲜切花是我国花卉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鲜切花以消费地周边分散生产为主,存在生产布局与品种搭配不合理,温控能耗高;花期调控不精准,供需错位,生产效益低;采后运销损耗大等瓶颈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花卉团队自1992年起,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云南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福建省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等单位的花卉团队联手,选定占产值70%以上的月季、菊花和百合等三种国际范围内的重要商品花卉,围绕布局优化、良种筛选、周年应时供给、高质高效栽培以及采后保鲜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进行了20余年协作攻关。
▲高俊平(右二)与部分科研人员
▲研究团队在云南月季企业进行保鲜测试
该科研团队创制了以周年供应为目标的高效生产新技术和花卉产品采后品质调控新技术,并集成创新了花卉节本增效生产流通技术体系。该成果推动了我国月季等三大商品花卉高效生产和流通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解决了“鲜花种在哪里合适”、“如何种得好”、“如何运出去”这三大问题,让鲜花消费走进千家万户。项目创新成果辐射837家花卉龙头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133.8万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切花月季种植
▲切花月季采收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力说,此次获奖让整个团队为之振奋,这是校、院、企长期合作的典范。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花卉团队开展科研合作由来已久,花卉拍卖中心作为市场化的产业节点,生产端存在的问题会集中爆发在花卉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后的鲜花贮运问题又会影响到云南花卉的产品品质。“企业最容易发现问题,收集问题,梳理问题,然后借助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再到生产前端进行实践检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模式。”张力说。
▲切花月季分级包装
▲鲜切花等待拍卖
来源:《中国花卉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