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支撑“章丘大葱”种植止跌回暖

2019-01-11 10:26:29   |  515 人气

说起大葱,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是问起最知名的大葱,不少人往往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山东济南“章丘大葱”。


  “章丘大葱”产自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独具“高、白、脆、甜”四大特点于一身,故被誉为“葱中之王”。说起这四大特点,章丘区农机局副局长高思广介绍:“高”,一般1.5米以上;“白”,葱白又长又直,有六七十厘米;“脆”,葱白脆而且葱丝少,掉到地上能摔成两半;“甜”,少辛辣,适合生吃。1996年,章丘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大葱之乡”,1999年,“章丘大葱”商标成功注册,成为中国蔬菜类第一件原产地证明商标;现在,“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已达到35.5亿元。


  正宗“章丘大葱”主要产于章丘区的绣惠街道、枣园街道、龙山街道、宁家埠街道和刁镇,种植品种以“大梧桐”和“气煞风”为主。因“章丘大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加之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大田作物,整个章丘区大葱种植面积最高曾达到12万多亩。然而,最近几年全区大葱种植面积一度持续下滑,种葱的农户越来越少,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为什么走向了下坡路?记者日前在章丘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找工难、用工贵 机械化势在必行


  “现在找工非常难,即便找到,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嫌干农活累,都去工厂上班了。”2018年12月1日上午,记者在宁家埠街道马东村的一块葱田边见到了正忙着收获大葱的孙洪根。孙洪根本来是龙山街道辛店村人,2016年5月,他看中了宁家埠街道马东村的土壤适合种植大葱,所以专门来到这里流转了85亩地种葱。孙洪根告诉记者,种大葱主要有播种、育苗、开沟、移栽、培土、收获等环节,其中开沟、移栽、培土、收获四个环节更是需要大量人手。特别是大葱移栽环节,正值“三夏”大忙时节,农村本来就紧缺的劳动力更加难寻,再加上移栽的时候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农民早上五点就得起来干活,每人手持一根“铁杈子”,蹲在30厘米高的垄上,撅着屁股弯着腰,用“铁杈子”把葱秧一根根地插进沟里,一天要干近10个小时。“确实又苦又累,也怪不得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干农活。”孙洪根说。


  “不仅仅是找工难,而且现在的用工成本也非常高。”孙洪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以收获环节为例,人工收大葱是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收获,每个小队4个人,一个男劳力在前面挥动镐头松土,把葱拔出来,每天要200元工钱。后面跟着三个女劳力,把葱捆起来,每个人每天要130元。而这样的四人小队,每天只能收约0.6亩大葱。算下来,每亩地收获就要花去1500元人工费。而种植“章丘大葱”每亩地的总成本在4000元左右,仅收获环节的人工成本就占总成本的35%~40%。其他的移栽、培土环节同样要付不少的人工费,这就大大压缩了“章丘大葱”的利润空间。


  为了减少人工成本,孙洪根在2017年10月购买了一台二手的手扶大葱收获机,他用这台收获机收获了当年种的70多亩大葱。孙洪根告诉记者,机器收获确实比人快得多,每天能收4亩来地,当年给他省下了至少3万元人工成本。不过,操作这台机器需要全身用劲儿,手动调整行进方向,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说,而且由于机器太矮,把很多葱叶都折断了,受到损伤的葱不值钱,只能到农贸市场低价出售,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章丘区绣惠街道绣惠大葱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军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找工越来越难,用工越来越贵,而且没有适用的机械,这几年有不少葱农放弃了祖辈传承上千年的大葱种植,整个绣惠街道大葱种植面积逐渐下滑。‘章丘大葱’急需改变当前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全程机械化可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0年探索 机械化之路见曙光


  高思广告诉记者,其实章丘区农机部门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了大葱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性,通过努力,也曾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在全区大葱种植机械开沟率就已达到了90%以上,机械培土面积也达到70%以上。而困扰葱农的移栽和收获机械,他们曾和章丘区本地一些农机小企业合作,想研发适合“章丘大葱”的专用机械。但是这些小企业整整研发了八九年,却没有一台成熟可用的农机投入应用。


  “‘章丘大葱’的移栽和收获机械研发之所以困难,还在于其本身种植模式的特殊性。”高思广介绍,“章丘大葱”种植方式特殊,与南方香葱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大葱种植方法不一样,“章丘大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株形高大。在章丘大葱博物馆,记者看到,荣获2017年“葱王”的大葱高达2.51米,比篮球明星姚明还高出25厘米;此外,葱白越长,品质越好,卖价就会越高。由于“章丘大葱”与众不同,种植方法自然也大相径庭。移栽时需要“深开沟、高培土”,开沟深度往往达到30多厘米,移栽后还要培4~6次土,葱秧本来种在沟里,随着生长期一次次培土,原来的沟被逐渐填平,最后变成了超出地面30厘米的垄,这就意味着移栽机械要能把葱秧插得更深更牢固,收获机械的“收获铲”也必须要更深入地下,才能将葱完整地刨出来。另外,“章丘大葱”“高、脆”的特点,也需要收获机械离地更高,才能在作业过程中不伤及葱叶。


  几经周折后,章丘区农机部门开始寻求和知名农机大厂商合作,但是大厂商却都一口回绝,虽然他们有研发生产能力,但“章丘大葱”的种植面积最多也就12万多亩,需要的农机数量有限,单独投入大量的经费研发生产得不偿失。


  “后来我们找了几家本省的中型农机企业进行合作,最终山东省华龙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2ZYX-2牵引式大葱移栽机。他们专门针对‘章丘大葱’的种植特点,将已研发成功的通用型大葱机械进行调整,在章丘实地作业的效果很不错。”章丘区农机推广站站长张锋告诉记者,农机部门在2018年6月到11月之间已经召开了5次现场演示会,把全区大葱种植大户聚到一起,观摩农机作业效果,大家都非常满意。而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几经改进,研发出的第一台4DC-1大葱收获机,在2018年秋天大葱收获现场演示会上,也获得了葱农的一致认可。


  适用于“章丘大葱”的机械研发成功后,章丘区双通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均勇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购买了一台刚研发出来的大葱收获机。2018年12月1日,记者在孙洪根流转的葱田里看到,一位机手坐在一台新型大葱收获机上,收获机笔直地“骑”着一垄大葱行进,所过之处,大葱纷纷被拔起倒在一侧,葱叶完好无损,不一会儿机器就收获完一垄大葱,又掉头“骑”着另一垄开了回来。


  “新机器非常受欢迎!它地隙高1.1米,高度很合适,作业时不会伤到葱叶,而且‘收获铲’入土的深度也足够。现在找我们合作社收获大葱的葱农已经有十多个了,一共200多亩,合作社为他们服务每亩地只收取200元,葱农每亩至少还能节省人工费300元,不仅如此,这台机器每天最多能作业40亩,碰到地块小、经常转场的情况,每天最低也能作业20亩,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比人工更优越。”赵均勇看着新机器作业的场景开心地说。


  打捆环节机械化仍待突破


  随着大葱移栽、收获两大机械化作业“瓶颈”被打通,章丘区农机局已计划将相关农机纳入购机补贴。与此同时,在2018年4月,章丘区政府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葱农种植大葱1~10亩,区政府每亩每年奖补100元,11~20亩奖补200元,21亩以上奖补300元,连续扶持3年,鼓励农民恢复“章丘大葱”的种植。受到政策利好激励,加上看到农机作业技术越来越成熟,2018年全区大葱种植面积开始稳定回升,仅绣惠街道的大葱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000余亩。


  据绣惠街道绣惠大葱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军介绍,合作社共种植大葱1000多亩,“人工收获了700多亩,剩下的打算用机收。以后必须用机械,要不没人干。”而在章丘区济南振丰农业有限公司连片种植的500余亩大葱田里,已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记者看到,收获大葱的农民正蹲在田头吃饭,总经理赵建刚介绍,现在正是收获大葱的关键时期,每天用工量都在150人左右。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用大葱收获机,赵建刚说:“我们的大葱一直是靠人工收获,知道现在有了大葱收获机,效率确实能提高不少,可是收获机虽然能将大葱从地里拔出来,但是打捆还是需要人工来。”赵建刚解释,虽然收获机械提高了作业效率,但打捆的农民跟不上机器的进度。如果不能及时将拔出来的葱打捆送到市场上销售,拔出来的葱放在地里水分会逐渐流失,其卖价就会降低。受到人工打捆效率和市场销售的制约,收获机械还是无法大规模作业,他希望未来能配套研发大葱打捆机械。


  对此,高思广表示:“下一步,区农机局将加大大葱移栽机和收获机的推广力度,将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重点向大葱生产机械倾斜,让广大葱农享受到大葱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实惠。在重点推广移栽和收获两款大葱作业机械的同时,继续和企业寻求合作,尽快研发适用于‘章丘大葱’的育秧设备和打捆机具等,最大程度地推进‘章丘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




来源:农民日报




收藏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